第6版: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乡村振兴

小作物托起大产业


    ▲ 云州区黄花种植户晾晒黄花。

    ▲ 安定区马铃薯种植户的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

    发展县域乡村产业,要立足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并根据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市场新变化,开发适宜本地种植和发展的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确保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史玉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产业做大做强,做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乡村产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一些县域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少典型样本。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补齐产业短板,打造“小黄花大产业”,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打造全产业链,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今年3月,这些经验分别入选农业农村部推出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

    云州区(原大同县)有着600多年的黄花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县域处于最适宜植物生长的黄金纬度带内,地貌以盆地平川为主,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适宜黄花生长,产出的黄花品质也很高。但过去由于种植规模小,产业链不健全,当地黄花产业的规模效益并不高。

    从2011年开始,云州区把黄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设立种植补贴、改善水利设施等措施,解决种植中的难题,引导并鼓励农民种植黄花。短短几年时间,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万亩发展到17万亩。与此同时,云州区不断拓展黄花的精深加工,先后开发了冰鲜、食品、文化、美容等9大类120多种黄花产品,还依托现有的农业和景区资源,建成了一批黄花采摘观光、健康养生等景点,打造了20多个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目前,云州区黄花的年产值已达7亿元,当地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

    地处西北的定西安定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区,日照充足,适宜马铃薯种植。过去200多年,当地农民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但主要是自给自足,面积不大,商品转化率也不高。从1996年开始,当地引导农民扩大种植规模,由零散种植转向集中连片种植,近年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广脱毒种薯,加快产业发展。至2020年,全区马铃薯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90万吨。

    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安定区构建了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一方面通过培育马铃薯产品商标,建立线上线下多元销售渠道,扩大鲜薯外销量;另一方面以主食化、精深化为方向,拓展马铃薯加工业,使鲜薯年加工量达到80万吨,占鲜薯年产总量近一半,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2020年,当地鲜薯和马铃薯制品销售收入达到38亿元,产业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马铃薯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薯”。

    云州区和安定区的一个共同做法和经验是,立足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云州区的黄花和安定区的马铃薯,都非常适合在当地种植,当地农民都有一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扩大种植规模也轻车熟路,不需要花时间从头学起,省去了许多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决定了相关产品的品质更高、生产成本更低,从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事实上,“大同黄花”和“定安马铃薯”成为全国驰名品牌,产品保持长期畅销,它们的先天优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特色产业可以做多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决定性因素。确定乡村产业发展项目之前,详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评估是正确决策的基础。黄花历来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有较高的营养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黄花的市场需求量在大幅增长。马铃薯的食用价值高,以前只是人们用来充饥的副食品,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推动了马铃薯等主食产品的开发,马铃薯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准确的市场预测为云州区和安定区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前些年,有些地方急于发展乡村产业,没有科学评估和市场调研,就从外地引进农作物品种,进行大规模种植。结果,有的地方因为品种水土不服,产品产量不高、品质差,产业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益,连投入的成本都难以收回;有的地方虽然几经努力,引进的作物适应了当地水土,也获得丰收,但由于市场饱和,产品品质和价格没有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产业最后以失败告终。类似的教训从反面证明,立足本地实际,适应市场新变化,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一条制胜法宝。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2020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山西考察调研,首站来到大同。一下车,总书记就直奔田间,深入了解当地黄花产业发展情况,在细致察看了黄花产品后,感慨地说:“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同黄花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乡亲们富而忘忧。”

    乡村产业发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根据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市场新变化,开发适宜本地种植和发展的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确保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