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回成都已一年半,曾稀很少回父母家,她日日在成都各处地标建筑、艺术馆等空间,制作有关“花”的艺术装置。
2017年本科毕业于加拿大某著名大学数学系的曾稀,父母对她的期待是成为金融精英。
但她,却把高中时代萌发出的花艺爱好,一步步规划成为之奋斗的事业——从成为多伦多知名花店第一位华人花艺师,到在加拿大创办工作室,在香港开设全港最大实体花艺工作室,到2019年年底回到成都继续花艺设计及教学生涯……曾稀把自己打造成了花艺界的精英。
2020年,25岁的曾稀上榜福布斯中国推出的“30岁以下精英榜”,成为300位30岁以下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之一。
曾稀在成都的工作室项目不断,每月收入已达数十万元以上。谈到7年的创业历程,她不疾不徐的语气中时时透露着:创业是一个“拼命”的过程,拼的是你有多大胆,有多热爱,有多少毅力。
“只有努力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觉得自己像银莲花,在悬崖峭壁之间生长,生命力很顽强。”曾稀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但她又很脆弱,花期很短。是一种正在绽放的矛盾体。”
上学时,她是个听话的女孩,服从父母安排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但不懂为什么要学,就是被动接纳,成绩一直平平。”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曾稀勉强上了大学,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能总是被动,“只有努力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权”。上大学几个月后,她回到成都开始复读,之后顺利申请到了加拿大的大学。
“但选专业时,父亲死活不让我选艺术。”曾稀最后妥协,选学了父亲一直从事的数学专业。曾稀回忆,她所在学校有一个玻璃温室,学习间隙出来透气时,她总会趴在玻璃边看很久,“想着如果能不学数学和经济,回归自然田园,养花种草该多好啊。”某一日,“豁然开朗的酥麻感觉在脑中弥漫,要赶紧毕业,要做跟花相关的事,懒得管周围的人怎么说,我要做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一年,曾稀开始在学校花艺店打工,并选修完八门课,此后,她将课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花艺的学习、研究和练习上。毕业后第一时间,她就前往多伦多一家知名花艺工作室打工。从那时起,父母便停掉了这个“叛逆”女孩的经济来源。但在她看来,“要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
在花艺界“拼”出名气
曾稀朋友圈里发的一张图卡上写道:“热爱,最终会帮你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她的朋友圈,从7年前开始至今,几乎日日都有与花相关的内容,“大家都接受了,我就是一个卖花的女孩。”
7年前,永生花的出现,让还在高中时代的曾稀,迷恋上了花艺,并让她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她开起了永生花微店,在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重要节点,售卖各种价位的花束。“每种花束都是原创,少有雷同,所以每次都会全部卖光。”
在国外读书,曾稀仍继续着这个小副业,最开始在华人圈里卖,后来渐渐吸引了当地人购买。
她时常在网站上浏览数以万计的花艺图片,“一张就能看很久”,看设计、花材、颜色搭配、布置细节……“看完图片看网页”,看配色方案、文案编辑、菜单设置……“看了两年,经常不眠不休”。
光看还不够,她每周在花市买材料进行练习,并拉着行李箱跑到各地花店探访,“曾经因为想多看几个花店或者花市,误过机,还睡过机场。”
她在多伦多花店打工时,平均每天工作时长18个小时,大半年时间里便参与了近百场婚礼的花艺场景制作,曾累到体力不支而晕倒,同时,还不忘在微博、抖音等各类公共平台分享她的作品、学习心得、经验总结。她成为美国花艺协会、加拿大花艺协会等专业机构注册花艺师。在当地花艺界,她“拼”出了名气,在国内花艺界也拥有了上万粉丝。
结束打工后,她在多伦多开设工作室,一边经营一边在伦敦、悉尼、墨尔本、纽约、旧金山等地,与不同的设计师、艺术家、花艺师进行交流,并开设课堂进行授课。
2018年初,曾稀决定回国。她在香港创立了LadyMyron工作室,研习梳理出了有自我特色的空气感自然风花艺体系。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工作室不仅成为全港最大实体花艺工作室,还成为国内花艺人心中向往地之一。
将花店取名为LadyMyron,曾稀解释,“lady”是女士,“Myron”是古希腊著名男性雕塑家,将两者合在一起,既有做艺术的女士之义,也有模糊性别界限的用义,“是lady,也拥有硬核技艺,既优雅又不止于优雅。”
毅力让她独立获得美好生活
2019年底,她选择回到成都,继续开她的工作室。除了以往的婚礼、会所等空间花艺布置以及花艺课堂等项目,曾稀开始将以往的经验用于各类建筑空间的装置艺术项目设计中。她希冀,自己设计的艺术装置,能成为一种媒介,将建筑外的自然流畅地引入室内,从而打破作为生命体的人与无生命的建筑之间的疏离,实现和谐互动。
在成都邛崃一个百年老宅院的修复式改造中,曾稀在众多材料中,选用了和古建筑十分契合的蒲葵。经过处理的蒲葵颜色与古建筑色调相近,但是形状不够具有艺术性。于是,曾稀将几百张蒲葵的叶子手工再定型,一张张重叠,又一张张错落,做成大型的植物装置,吊在古建筑内部中心,让建筑和艺术完美融合。“而当有风吹来,或有人穿堂而过时,蒲葵叶便微微旋转,吸引了人的目光,形成自然、建筑和人之间互动的独特磁场。”曾稀讲述。
几乎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精心、繁复地投入,而往往曾稀是多个项目同时做,“常常累到靠意志力在支撑”。
她继续视频课程录制以及线下课堂的开设,还常常到山林湖泊采风寻找花材,并保持不间断的学习和研发。回成都不到两年时间,春熙路、IFS、万象城等成都地标性综合体或网红打卡地,以及北京、上海、郑州等全国多个艺术空间,都与LadyMyron开展过项目合作。业界的肯定、赞誉,各种艺术节邀约、项目合作邀请纷至沓来。
“一位前辈说,你的工作密度太高了,你才26岁,哪来的毅力?”曾稀说,在她看来,正因为青春,才应该奋斗,而她总是心怀感激。她认为,不懈的毅力,根源于这个时代给予她的无限可能,让她“可以叛逆,可以突破,可以学习,可以创造,可以通过投身于热爱的事情,独立地获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