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江苏南京固城街道前陇村创业女能人杨巧云

家庭农场播种希望 带领乡邻创业致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 石惠雯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前陇村,有这样一位创业女能人,她致富思源,关爱乡邻,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她就是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杨巧云,她的家庭在202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

    下岗女工变“农场主”,在荒地耕耘希望

    杨巧云曾是供销系统的一名职工,随着单位改制,她下岗了。卖农资、做餐饮……生性要强的杨巧云不等不靠,在尝试了多个行业后,2012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她决定与丈夫袁爱军,回到家乡三陇村创业。刚开始,夫妇俩人在三陇傅家村创办了生猪合作社,每次去合作社都要经过一片名叫“前头山”的荒地,杨巧云心里就嘀咕:“我做的生意都是从农户家里和市场上拿菜,这些菜的农残会不会超标?如果我自己能承包下这片土地,搭建大棚,生猪合作社里的猪粪还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周边的农户又都是现成的‘老师’,自家地里种的菜配送出去,肯定质量放心有保证。”

    “前头山”杂草横生,仅有一条狭窄的泥路,杨巧云的这个念头一说出口,身边人都笑话她“妄想”,而她的丈夫袁爱军却全力支持她,夫妻俩自此在村里承包了4亩田地,起初没有帮手,夫妻俩就自己除草、搬砖,从清晨忙到深夜,硬是从半人高的杂草丛里开垦出了一块块平地,又盖上大棚,种上蔬菜,干起了“蔬菜种植+配送”的生意。

    杨巧云注册创办南京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后,由于积蓄极少,经营难以为继。就在这时,杨巧云的亲朋好友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家里的亲戚这儿出个5万,那儿凑个10万。我的姑姑、姑父当时在高淳县城工作,每个月发了工资仅留下生活费,剩下的就喊我去拿;我老公的三哥买了房子,主动用房产作担保,帮助农场从银行申请贷款,我的姨夫则承包了我孩子的上学费用。”杨巧云细细回忆艰难中每一为亲人给予的温暖。

    当时,许多村民并不看好杨巧云的家庭农场项目,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杨巧云则拿着凑来的钱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顺利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当上农场主后,杨巧云下田地、干农活儿,边干边学,披星戴月。

    而今,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已拥有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亩,稻田100多亩,生产厂房800多平方米,员工近80人。农场拥有自产的有机大米、前头山瓜蒌子等农产品品牌,专业的生产工作间,设备和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创业成就梦想,致富不忘乡邻

    随着事业的发展,杨巧云经营的农场首先考虑本村村民的就业安置,“我招了村里26名外出不便的妇女进公司,年支出劳务费80多万元,还帮着3户低收入家庭顺利脱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公司还推出‘送菜到家门’服务,将农产品从田间直接配送到小区,扩大用工,为村民提供在家就业的机会。”

    今年66岁的村民傅行德,已加入杨巧云的家庭农场3年了,“以前,在外面打工比较艰苦,现在在杨总这里,离家近、收入高,还能照顾老母亲,太方便了。”村民史志超、朱建国、田小海在蔬菜种植农场打工,年收入都在7万元以上。

    如今,杨巧云经营的家庭农场年收益达到2000多万元,8年创业路,有汗水,更有成果,杨巧云说:“2020年4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申报了‘残疾人之家’项目,投资30多万元、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三陇村‘残疾人之家’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我们全家人对乡亲们的回报。”

    高淳是杨巧云的家乡,她说:“我在家乡致富,就希望把财富也留在家乡,让创业路上帮助过我的乡亲们,也能和我一起体会富裕起来的幸福。”

    未来,杨巧云还将利用旗下的两个实体,帮助当地残疾群众通过开设的拣菜、蔬菜分装、基地除草、栽种、生猪喂养等辅助性就业岗位,让有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以工取酬,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