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躺平”也好,“废柴”也罢,不要随意给年轻人贴上各种标签。网络时代也是造语时代,所谓的“摸鱼学”“躺平学”这样的新话语也仅仅是流行的网络词汇,要理性看待,不用过度解读,随意添加标签
● 无论是追求资源受挫选择“退而求其次”,还是为了摒弃纯粹的功利而转向对个人生活的追求,抑或是对于压力和困惑的宣泄,都不能简单地将“躺平”的过程定义为懒惰、怯懦、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 之所以有“身边的年轻人都在躺平”的假象,是因为在网络上呼声较高的人调侃戏谑成分居多,并非真的丧失了欲望,更多是在发泄情绪。更多的年轻人在艰难困苦面前不低头、不认命,依然选择奋力拼搏、逐梦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开辟精彩的人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
“躺平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原因。”
这是豆瓣上“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小组简介上的第一句话。这里有6841名成员,也有6841种“躺平”的方式,当然,也有6841种“起立”的愿望。
“有点茫然,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被一次次不幸击退后,我还是想冲”“为了更好的生活,起来学习”……
这里的小组成员既有学生也有职场人,他们分享自己“躺平”的心路历程,也给予彼此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
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躺平”?
今年21岁的韦静(化名)是上海某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当年在安徽某市以文科前30名的成绩考入现在的大学,是一枚妥妥的学霸。
对于韦静来说,优秀并且努力是一种习惯。“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期末复习到晚上很晚。”韦静大三之前的学习状态一直如此。学习、考试、实习、准备留学,韦静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循着自己的方向努力着。
转折发生在大三那一年,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初,韦静开始在家上网课。
“没有了外在的约束,也缺乏内在的动力,我不知道为什么努力,也找不到努力的意义。”从那时候开始,韦静无法专注听课。为了申请国外研究生, 2020年,韦静考了三次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最后都没有达到满意的分数。
考试的失利让韦静的意志更加消沉,她开始害怕听到“考试”“留学”等词语,并远离图书馆、自习室这些过去常去的地方。
“就这样吧,差不多找个工作也还行”“怎么舒服怎么来吧,做一条咸鱼也不错”,抱着这样的心态,韦静选择“躺平”,不再向上,放弃拼搏。
同样是在2020年的某一天,小邱(化名)把辞职信放在了老板的桌子上,选择了裸辞。
从“985”大学毕业5年的小邱,一直在和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工作,经历了不断重复的加班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内卷”的工作,让他时时刻刻都有逃离的念头。
辞职之后的10个月,用小邱的话说“过上了废物一般的神仙日子”“每天就是睡觉、刷手机、睡觉、刷手机……非必要不出门”“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几,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天气,不关心外界发生了什么”。
选择“躺平”的韦静和小邱显然不是个例。不久前,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备受关注。作者骆华忠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有一搭没一搭的打零工,维持一种“自由”的状态。不少网友读罢如获至宝,引得“躺平学”风行一时。
何为“躺平”,顾名思义,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而当“躺平”一词被都市里的年轻人掌握,它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和曾经所有的网络流行语一样,“躺平”被运用在具体的语境里。
有人想在一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发现没有时间充分复习,于是选择躺平;有人想在职场中晋升,但发现竞争激烈、机会渺茫,于是选择躺平;有人想要住进大房子,却发现凭借个人的努力永远也赚不到那么多钱,于是选择躺平……躺平被用来形容每个人“退而求其次”的状态。
“躺平”背后,是逃避还是宣泄?
如今的年轻人为什么动不动就“躺平”,“躺平”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解释说,因为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也更加激烈,人们就越来越容易焦虑,当“内卷”卷不动、希望被现实击碎时,年轻人很可能会选择“躺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师艳荣表示,当代年轻人在教育、就业、婚育等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较上一代人更为沉重的社会压力。他们从小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过度疲劳引发精神疲惫。且这种疲惫感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未随着升入大学而完全消退。毕业后面临就业或职场压力时,他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一些年轻人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足与单一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和过度的考试竞争密切相关。
同时,陈友华认为“躺平”现象也不是最近才产生,之前就有“佛系青年”“丧文化”“废柴”等等,主要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年轻人呼声最高。
“现在的人们有了放慢脚步的物质基础,可以选择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陈友华认为,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这也说明,年轻人对什么是成功、怎样的人生算是“赢家”有了更多的理解、更多元包容的观点和宽泛的定义,更加勇于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方式。
此外,陈友华认为,“躺平”现象的出现是一种价值观发生转向的过程,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早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当前,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惑让他们自然而然生出渺小感、无力感、无奈感。比起对鸡汤文、成功学的信奉,他们更热衷于用类似“躺平”的戏谑方式去调侃和宣泄生活的压力。
“支棱”起来,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然而,无论是追求资源受挫选择“退而求其次”,还是为了摒弃纯粹的功利而转向对个人生活的追求,抑或是对于压力和困惑的宣泄,都不能简单地将“躺平”的过程定义为懒惰、怯懦、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躺平”1年之后,韦静想要“支棱”起来。“刚开始的一个月觉得好舒服好轻松,时间久了,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想象中的愉悦,反而让我觉得空虚。”韦静说,“唯一的好处是,这段时间的‘躺平’经历让我真正思考了我到底要过怎样的人生。”
韦静报了一个语言学习班,并为留学积极做准备,又可以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沉浸式地学习。看似一切如旧,但对于韦静来说,却是由内而外的改变。“以前只知道为了考好成绩而努力,现在是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躺平”了10个月之后,小邱的焦虑也开始了,“我已经30岁了,每蹉跎一年,竞争优势就少一大块。”他开始努力找工作。
虽然还是没有想清楚以后职业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躺平”也没有让他的状态更好,但是他并不后悔这段经历。“因为5年的高强度工作确实让我需要一段时间治愈自己,同时,这10个月的经历也让我对职场压力有了更理智的看待。”
“躺着并非总是舒服的,也会腰酸背痛。”陈友华说。“躺平者”看似与世无争,安于现状,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焦虑的、迷茫的、无助的、不安的。
另外,陈友华认为,“躺平”也并不总是消极的,短暂的“躺平”反而可能是一种消除浮躁的有效途径,“躺平”使人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欲望或目标,回到现实生活,回归平常心,人们的心态会变得更加平和。
在师艳荣看来,之所以有“身边的年轻人都在躺平”的假象,是因为在网络上呼声较高的人调侃戏谑成分居多,并非真的丧失了欲望,更多是在发泄情绪。但必须警醒的是,如果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就不免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而丧失斗志,其实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
“00后”女兵驻守边疆,用青春践行“山河一寸不能让,愿洒热血献疆场”的誓言;脑瘫男孩不惧艰难,坚持读书考学,最终成功获取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士学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激励了1800多名女孩不服输、不认命,靠努力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在艰难困苦面前不低头、不认命,依然选择奋力拼搏、逐梦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开辟精彩的人生。
对新话语不要过度解读
师艳荣认为,“躺平”也好,“废柴”也罢,不要随意给这些年轻人贴上各种标签。网络时代也是造语时代,所谓的“摸鱼学”“躺平学”这样的新话语也仅仅是流行的网络词汇,要理性看待,不用过度解读,随意添加标签。
但不可否认的是,“躺平”现象的出现,也让我们正视这样一种现实: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等等,对年轻人不够“友好”。“年轻人‘躺平’是对很多制度性不公的警醒,是‘啃噬错误的蚂蚁’。”陈友华说。
陈友华指出,我们所处的社会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远不像被建构的那样夸张,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如果想让年轻一代多奋斗,就要让他们看到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社会中要营造出鼓励努力和奋斗的氛围。
而如何引导年轻人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师艳荣认为,更多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当务之急是要为年轻人减压,减少竞争压力。与此同时,为年轻人的成长和成才从制度上和政策上提供保障,改善收入分配,缩小社会差距。”师艳荣说。
此外,要创造多元化发展环境。不要用一种价值观来框定年轻人,允许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希望社会上不要总是充斥对成功学的宣传,也应该有更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可贵成绩的励志人物做榜样,从他们身上找到共同点,激励我们继续前行。”韦静说。
“我想要建立一个小家园,欢迎那些和我一样,躺平之后怀念曾经坚强的自己,想要勇敢站起来的你们。”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奋斗的意义,韦静在豆瓣上建起了“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小组。
在了解了更多人的经历后,他们对“躺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拒绝无意义的竞争,想要在更有意义的领域为之努力。
“躺下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前行,就像睡醒一觉,闹钟响起,还是要打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天。”一位小组成员留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