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女医生秦杰林:

在郑州地铁5号线被救与施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特派记者

    韩亚聪 田梦迪 苏建军

    □ 实习生 刘官硕

    虽然经历了缺氧休克和紧急救援,但车厢里陌生人之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一附院)女医生秦杰林都清晰地记着。

    地铁5号线,郑州最长的地铁线,圈起了人流量最大的中心区域,连接了多路地铁和密集线路。7月20日,一场暴雨让这条繁忙的“城市动脉”停下了脚步。乘客被困车厢,情况危急万分。秦杰林是亲历者和幸存者。

    地面上大雨倾盆,地铁里也开始有水漫灌。有乘客试图离开车厢,但随后就被车厢外的大水逼了回来。“我们只能关闭车门,来阻挡大水进来。”秦杰林说。但此时,洪水开始从一个个微小的缝隙里进入车厢,紧接着漫过脚面,爬上座位,认识到情况严重的乘客们开始向外界求助,担心手机没电,秦杰林开始通过微信请朋友和同事帮忙求援。

    危急随着水位升高。一名孕妇开始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秦杰林和其他乘客扶她站到座位上,还不断鼓励:“为了宝宝你要坚持住呀!”更严重的是,随着车厢内内外水位逐渐增高,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大家保持安静,保存体力”,这句话在安静的车厢里传递开来。

    秦杰林开始意识模糊,一个陌生乘客往她嘴里塞了吃的,甜甜的,像是糖块,让快要休克的她填补了一丝力量。模糊中,秦杰林隐约感到有玻璃碴落在身上,一丝清凉的空气飘了进来。

    “让孕妇、老人、孩子先走!”车窗被一名乘客打破后,一个小男孩被大家接力托举出去,紧接着,孕妇、老人、妇女也都早早地被送出车厢。

    在秦杰林幸运获救后,她又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动的选择——成为施救者。坐在地上简短休息恢复体力后,她就加入了紧张的救治伤员中。

    秦杰林和另外两名获救医生组成了临时“医疗小组”,一方面紧急抢救重伤者,另一方面对主动参与救援的其他乘客进行简短的心肺复苏培训。位置、姿势、深度、频率……不到一分钟的“教程”,却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场生死接力,在最危险的地方展开。

    跪在地上,流着眼泪,秦杰林对伤员做心肺复苏、人口呼吸,“不要哭,保存体力,还要救人。”一位男士对秦杰林说。负一层一个小男孩身上发冷,“这没有大碍,可能是经过长时间浸泡,有些应激反应。”秦杰林初步诊断后告诉小男孩的妈妈;一对情侣依偎在一起,男孩说女友心慌气闷,秦杰林发现女孩脉搏偏弱,可能是长时间没有进食,旁边的乘客递过来半瓶饮料;一个女孩独自坐在椅子上,秦杰林跑过去拿过女孩手里的小型心电监护仪,“测量后发现她的氧饱和度下降,需要尽快联系医院。”

    从获救者到救人者,短短十几分钟,秦杰林就迅速转变了身份。“我被救上来是幸运的,看到有人需要救助,作为一名医生,站出来是责无旁贷的,在生命面前,任何一个人都会那样做!”

    “无论是车厢里还是车厢外,我们大家始终坚信国家一定会把我们救出来!”临近21日零点,大批救援力量进入,此时,精疲力竭的秦杰林才离开。“哥,我还活着!”看到在地铁口外焦急等待的表哥,她说完这句话就哭了。

    “我经历了伟大的获救和救援!”坐在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面前,在回忆被困、被救、施救的点点滴滴,这个年轻的医生说,她更懂得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含义。

    走出5号线已有3天时间,秦杰林仍不敢再听那晚与朋友的对话录音,每每想起那一刻的无助、希望和救治,她还是会流泪,“躲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掉眼泪。”

    如今,经历了生死救援的她,在医院的关心下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几天后将返回上海,继续她的进修学习计划。“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秦杰林总是用这句话笑着展示自己的坚强。

    采访当天,郑州的天露出了久违的蓝色,“天晴了,很开心!”秦杰林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