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三孩政策落地需婚育文化及价值导向加持


    ■ 蔡敏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向社会正式发布,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如何落地备受关注。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优化生育政策,社会婚育文化及价值观的形成和调整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鼓励生育,使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释放生育潜能同社会婚育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密不可分。

    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彰显其价值导向,也需要外化于公共舆论中共同价值的加持,以及内化为家庭成员的共同意愿和行为。

    尽管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依然深受传宗接代、无后为大、天伦之乐等传统思想影响,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受“精细化”育儿风气的影响,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高企,职场女性在料理家务、育儿方面由于缺乏来自社会及家庭支持,会面临收入降低、升职受阻、职业中断等影响,被迫在家庭和事业中寻求平衡,此外,受多元化婚恋观影响,年轻一代多追求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女性和家庭的生育意愿。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化生育政策,《决定》中指出,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破除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是新型婚姻文化的具体要素和体现。

    在鼓励生育方面,一些拥有较高生育率的欧洲国家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其中瑞典的“育儿假革命”就成功推动了瑞典社会生育文化的转变。早在1974年,瑞典就对父亲休育儿假进行了立法,当时很少有奶爸休育儿假,甚至这些人被称为“天鹅绒爸爸”,暗示他们是“不够爷们”的男人。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40多年后的今天,十个爸爸中有九个会选择不同的形式休假。此外,有关育儿的传统价值观、性别规范、“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期望都发生了改变,家庭内部育儿的性别界限渐渐淡化,事实证明,平等分担家庭责任的夫妻更有益于婚姻家庭和谐,也更有可能生育二孩或更多孩子。

    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萨拉·特伯德认为,“家务劳动分工必须与社会文化对性别的期待相符合”。自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男女家务劳动分工的话题就被广为讨论。一档《做家务的男人》的综艺节目一度热播,专职奶爸、爸爸的育儿经、男性陪产假,甚至“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模式越来越为年轻一代所接受。这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家庭中的男性角色出现了新的期待。

    从“男主外,女主内”——丈夫赚钱养家,妻子相夫教子的传统家庭角色分工向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新型婚育文化责任的转变,对于鼓励生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积极意义,同样对全社会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也有着深刻影响。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极高的女性就业率,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生育二孩,还是生育三孩,都应着眼于女性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以“夫妻共担育儿责任”为起点,在家庭和社会中倡导生育的社会价值,缓解生育焦虑,倡导积极帮助女性“向前一步”的婚育文化,帮助女性平衡好职业与家庭。男性,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合作者”同样可以从支持妻子的职场工作中收获价值感,夫妻双方都拥有完整的职场与家庭角色,同时把爱情、家庭、事业经营得井井有条。正如畅销书《向前一步》的作者雪莉·桑德伯格所说,不论缺乏工作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或是爱的能力,都是不够勤奋的表现,而这些都是可以练就的。

    优化生育政策的落地需要新型婚育文化及社会价值导向的加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文化是一个逐渐深入人心的系统性工程。提高生育意愿不仅要解决女性和家庭的现实困境,更要认同其中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的选择。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