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传
李汉俊,湖北潜江人,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革命先驱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创办《劳动界》周刊,并赴武汉指导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李声䭲是李汉俊之女,她用一生传承父亲的精神,去世前还向武汉大学的教育事业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50万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10月25日,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退休教授黄健在自己的家中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展示了一张捐赠证书。就在三个月前,黄健的母亲,94岁高龄的武大离休教授李声䭲 ,在去世前向武汉大学的教育事业捐出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50万元,这张证书成了老人家留给家人的最后纪念。
黄健同时向记者展示的,还有一本被李声䭲 老人珍藏了一生的相册。翻开相册,里面只有一张由武汉显真楼照相馆拍摄于近一百年前的结婚照,新郎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新娘叫陈静珠,李声䭲 正是李汉俊和陈静珠的女儿。
“这张照片是我们家真正的传家宝。”随着黄健的讲述,一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革命者家史逐渐浮现。
她出生时,父亲已经牺牲二十天
李汉俊,湖北潜江人,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革命先驱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写作、翻译工作,传播新文化及马克思主义,1920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创办《劳动界》周刊,并赴武汉指导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李汉俊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的‘一大’会址其实就是我外公李汉俊和他哥哥李书城(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农业部部长)当时的寓所。‘一大’召开时,李汉俊的大女儿李声馥,也就是我的姨妈,也在那所房子里,但她当时才3岁,没有印象。”黄健介绍。当时,李汉俊第一任夫人已不幸病故,他独自带着一子一女生活在上海,后来才再娶了第二任妻子陈静珠。
1927年3月,李汉俊在武汉担任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1927年4月,又出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旗帜鲜明地主张讨伐蒋介石,以合法身份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于1927年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逮捕并枪杀于汉口,牺牲时年仅37岁。当时,陈静珠正怀着即将出世的孩子,20天后,这个女婴呱呱坠地,得名李声䭲。
李汉俊遇难后,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顿,长子李声簧寄住到伯父李书城家,陈静珠则含辛茹苦抚养着两个女儿。
抗战爆发后,眼看日寇一步步逼近,陈静珠和一家人于武汉沦陷前夕逃难到宜昌,后又辗转步行20多天走到位于鄂西山区的恩施避难,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得以回到武汉。这期间,李声䭲从小学读到了高中,始终发奋学习,成绩优异,回到武汉后,她于1947年考入了武汉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后选择留校,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华中农学院土化系、武汉大学生物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对父亲的爱和敬仰化为她的信仰
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李汉俊烈士亲笔签发了001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上面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但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依然是李声䭲一生最大的伤痛。
今年“七一”前夕,《长江日报》刊出了一组“寻找21颗初心”的特刊。94岁的李声䭲当时已在病中,眼睛也不大好了,脸几乎要贴着报纸才能看清上面的字,但她还是仔细阅读了报纸上关于李汉俊的报道。侄子甘子久前来看望她,她又要求侄子为她读了报纸的相关内容。
“我妈妈一辈子不过生日,我们要给她过,她总是不肯,因为她的生日和外公李汉俊的忌日太近了,只相差二十天。”黄健说。
黄健说,母亲虽然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但父亲依然影响着她的一生,特别是她的信仰。
“外公李汉俊牺牲后,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舅舅李声簧投身党的地下工作,当时他才13岁。”黄健说,舅舅李声簧1927年入团,1929年入党,一直坚持革命斗争,离休前任中国科技出版社副总编辑。姨妈李声馥一生从事医护事业,同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休前是武东医院护士长。
李声䭲虽然在父亲牺牲后才出生,但母亲陈静珠对她描述的关于李汉俊的一切依然刻在了她的心底。她生前曾表示:“父亲的很多行为和思想深刻影响了母亲,她又反过来影响了我。”
黄健告诉记者,外婆陈静珠在嫁给外公李汉俊之前是个普通的小镇少女,本来没什么文化和见识。在她看来,会英法德日四门外语的李汉俊十分了不起,而且很会写文章、会演讲。她常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是干大事情的,他很了不起。”以此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个跟父亲一样的文化人。而且,陈静珠也深受李汉俊“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常常教育女儿说女人要自立自强,即使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也要坚持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
“只要我书读得好,我妈妈就很高兴,这是我能给她的最大安慰。”李声䭲曾这样回忆。考入武汉大学后,她心底对父亲的爱和敬仰逐渐转化为她的人生信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武汉大学是革命熔炉,不少进步师生经过学习、实践、锻炼,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8年秋,李声䭲加入了进步社团“大地社”,每周聚会学习革命理论,讨论当前形势,提高对革命的认识。1949年3月1日,她又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任务是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宣传革命形势”“联防应变,护校保产,迎接解放”等革命活动。武汉解放后,她于1949年6月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2年,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妈妈一直珍藏着她当年的《入党誓词》,当年对组织的思想汇报也都保存着。”黄健说,母亲的一生都未忘记这份初心和信仰。
用一生去传承父亲的精神
“母亲一直教育我们,做人做学问都要以外公为榜样。”黄健告诉记者,李汉俊虽然没有来得及对儿女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风范和精神依然深深影响着后人,自己的母亲也用了一生去传承这种风范。
李汉俊曾在武汉大学任教接近6年,以讲坛为阵地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唯物史观列为高校教学科目的教授。他为人师表的风范在后人当中得到了充分传承,女儿、女婿、外孙、曾孙等一家几代人都与武汉大学有着深厚缘分,都曾在武大求学或任教,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00个教育世家名单中,便有黄健家庭的名字。
“我妈妈当了一辈子老师,一生低调,始终兢兢业业,只是默默奉献。”黄健说,在武汉大学化学学院任教期间,母亲致力于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研究,从事“有机显色剂和荧光分析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并取得一定成果。她在《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学报》《理化检验》《冶金分析》等全国性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并参加编写《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该教材曾被评为1987年武汉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我妈妈是一个对党很忠诚的党员,一生听党话跟党走。”黄健回忆,母亲生前总是教育子女做人做事要作风正派、规规矩矩。
在武汉大学工作期间,李声䭲一直和丈夫黄锡文居住在学校分配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黄锡文是武大物理系教授,夫妻俩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却异常简朴,每天在学校食堂吃饭,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去过电影院消费,家里的家具和陈设一直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晚年后,她一直坚持独自生活,积极参与组织上的活动,家人曾想请人照料她,却总被她拒绝。
“年纪大了以后,妈妈觉得自己走不动了,不能再为党和国家做事,就把工资拿出来捐给需要的人。”黄健介绍,母亲连续五年每年捐出2万元资助潜江一所高中的贫困学生,她说,父亲李汉俊出生在潜江,自己为这里做点贡献是应该的。汶川地震和武汉疫情期间,她也交纳了自己的特殊党费。
今年6月,李声䭲不慎摔倒,住进了ICU病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专程去医院看望她,并为她带去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7月1日那天,妈妈让我把平板电脑带到医院,在病房里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直播。”黄健说,母亲看完纪念大会后很激动,说自己替父亲看到了今天的盛世,这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
随后,病床上的李声䭲 提出,要把自己最后的50万元积蓄捐献出来,“捐给我爸爸参加创建的中国共产党。”
“对她的这个决定,我们一点都不意外,知道她一定会捐。”7月23日,黄健将母亲的50万元存款捐给了武汉大学,他说,之所以选择这一天去捐款,是因为7月23日是“一大”真正的召开日期。
看到捐款证书后,李声䭲很高兴,觉得自己完成了最后的心愿。8月13日凌晨,这位党龄69年的老党员永远合上了双眼,享年94岁。
“‘一大’召开时,党的经费困难,李汉俊曾把妻子的嫁妆全部当出作为党的活动经费。我妈妈在外婆去世后将自家的住房捐给了国家,临终前又将自己最后的积蓄全部捐出。这也是对外公精神的传承吧。”黄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