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昭陵六骏创演的《威凤吟》,为青铜纵目面具创演的《天·眼》,可以一眼回到18岁的李世民征战天下的大唐,也可以一眼看到极具未来感的宇宙空间。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绝美挥洒王希孟融于《千里江山图》的满腔热爱;一曲《威凤吟》,致敬国宝昭陵六骏的背后征战疆场的六匹战马和“褐裘而来的太原公子”李世民;吕思清和一群年轻音乐家重新演奏聂耳先生的作品,奏响一场跨越时空的和鸣。
以“少年十八岁”为题拉开惊艳序幕的全新季播综艺《国家宝藏·展演季》,自10月23日首播便人气高居不下。
“国潮”涌动,万物皆可跨界。《国家宝藏·展演季》因备受观众期待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而生,以往期三季81件国宝广邀各界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揭榜招贤”,为国宝创作文艺表演,再一次翻开国家宝藏历久弥新的文化篇章。
与往期《国家宝藏》相比,展演季有着哪些全新表现和特点?背后的创作逻辑是什么?创作过程中有哪些思想火花的碰撞?近日,《国家宝藏·展演季》主创团队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一一道来。
从文艺高原向文艺高峰迈进
四年前,《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期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为开场,在一个令人惊叹的少年传奇中,扬帆起航。
四年后,《国家宝藏·展演季》首期节目带领观众走近三件文物背后鲜衣怒马的三位少年,尽情释放“国宝宇宙”中浓烈的青春气息。
四年来,深耕于文博领域这片巨大蓝海中,《国家宝藏》早已从一档文化节目陆续裂变出“国宝音乐会”、《国家宝藏·挖藕季》等诸多衍生内容形态,并在走到线下、走出国门、走向全域的过程中,悉心耕耘着“国宝”的内核与外延。
如今,为积极响应广大观众对《国家宝藏》原创音乐的喜爱与期待,《国家宝藏·展演季》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中,开辟出又一条独特的细分内容赛道。
在制片人于蕾看来,《国家宝藏·展演季》虽生于国家宝藏IP的基础上,但是又构建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文艺表演逻辑。
有人说,国宝在魂不在器。展演季正是专注于挖掘、提炼国宝之魂。
“以往的节目,文物是绝对的主角,展演季则不同,面对国宝,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他们为文物所做的创新创造,是展演季的主角,是在《国家宝藏》IP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的属性和优势的一个全新逻辑。”
于蕾认为展演季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国宝和文物为创作命题,用五千年积淀下的这片广博深厚的蓝海,去激发优秀文艺创作的诞生。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反向号召整个文艺界用舞台艺术的魅力来为文博加持,把国宝资源和整个文艺界进行桥接,让一个个优秀的作品留下来,让文物再次以艺术再造的方式活起来。”
《国家宝藏·展演季》总导演顾志刚介绍,展演季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展”和“演”上,希望能配合线下特展引入“电视策展”的概念,以“电视策展”拓展观展场景,升华沉浸体验,换个纬度展示国宝的精气神,并继续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来“演”国宝的精气神,将展演季呈现为线上文艺特展。
除了展现优秀的文艺作品,主创人员还特别希望,能引领和鼓励当下及未来文艺创作的态度、要求和逻辑。
谈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方面的经验,《国家宝藏·展演季》执行总导演毕波总结了6个字——“死继承,活发展”。“我们要先去踏踏实实的花硬功夫、笨功夫把祖先和前人的东西扎扎实实地学到手、悟到心,再去谈创造性的发展和转化。”
若将所有参与创作的文艺工作者的豪情与期待概括起来,那便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从文艺的高原向文艺高峰迈进,也是所有主创人员和参演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们希望让整个文艺界都能搅动起来,给每一件国宝以最恰当又有创意的诠释”,这是于蕾的希望。
以敬畏之心传递文化内核
展演季中,节目并没有过多地介绍文物,因此,在作品的呈现中,文艺工作者因何揭榜?文物与文艺工作者是如何相识相知的?在对国宝文物的文艺式诠释中,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这些疑问成为观众最关注的内容。
据主创人员透露,在新一季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有些作品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如“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当这些作品在整个文艺界冒出来之后,就觉得当仁不让一定要让它亮相。
“将舞台设计为圆台,是因为这个圆代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熟悉的意向。”《只此青绿》导演韩真阐释道,“当整个圆转动时,所有的青绿汇集,像极了一个宇宙,这正是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这幅《千里江山图》最高的敬意。”
还有一些作品,则是摸索许久才找到的。
《天·眼》的创作过程就充满波折。“最初我们想用脉冲星的声音为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创作一个音乐作品,也因此找到先锋电子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希望用电子音乐来传达脉冲星的声波信号。”顾志刚回忆说,但在创作过程中,双方反复沟通都没能契合,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创作这个作品。
幸运的是,在共同的坚持下,导演组与乐队最终找到了契合点——将能代表人类进步文明的声音、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声音等与“天眼”FAST收集到的脉冲星声波结合,突出几千年来人中国人对宇宙和太空想要看得更高、更远的执着求索之心,很快创作出一个既真实又有一定先锋实验性的音乐作品。
正是在与国宝文物的相识相知相惜中,文艺工作者们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诚意满满的优秀作品。
“不管是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工作者,还是整个剧组,大家都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探知,怀着严谨和敬畏的创作态度,把国宝文物和传统文化所要传达的内核,用一种精湛精良的制作手法来表达出来。”顾志刚说。
科技创新实现文艺创作新突破
一手文艺一手科技,也是本季节目一个重要追求。
据介绍,展演季启用了于2021年总台春晚首次采用的“AI+VR裸眼3D”拍摄技术,让演员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展演季的舞美设计延续了《国家宝藏》前三季的基本美术概念——“方寸之间见天地”,创造性的把“方寸之间”用视觉和灯光具象化为一个国宝盒子,在“盒子”里延展出各种符合国宝气质的空间,在空间中展演多种多样的精彩文艺作品。
“基于这个概念,我们把实体舞美和虚拟空间做了很好的结合”, 顾志刚介绍道,比如为昭陵六骏创演的《威凤吟》,为青铜纵目面具创演的《天·眼》,可以一眼回到18岁的李世民征战天下的大唐,也可以一眼看到极具未来感的宇宙空间。
在导演组和各界文艺工作者以及爱好者的倾力打造下,诞生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只此青绿》是“文化+舞蹈”;《威凤吟》是“文化+歌曲”;《沧海离枝》是“文化+音乐剧”;《天·眼》是“文化+先锋音乐”。
在后续节目中,极具网红气质的铜奔马,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河南的贾湖骨笛,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殷墟的YH127甲骨窖穴等国宝,都将逐一亮相,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们也将接续携匠心而来,投入极具想象的表演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