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由193头发展到约300头,长期活动范围扩大到3个州市55个乡镇

保护+发展,云南多方合力促进“人象和谐”


    本版插图:小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云南将建立健全科学的符合亚洲象生存生长规律的长效管控机制,并加快推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创立。这是云南省副省长王显刚在10月13日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保护区出发,历时17个月、迂回1300多公里来了一趟“北上南归之旅”,上演了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也引发人们对亚洲象这一物种的关注。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在我国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作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亚洲象目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和普洱3个州市。

    30多年来,云南省通过出台保护和补偿政策、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实施保护性项目、提高“与象为邻”群众的保护意识,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93头,发展到目前约300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证明,也是我国生态保护持续向好的直接体现。

    云南省实施多举措保护,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扩大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多年来,云南一直积极致力于亚洲象的全方位、多举措保护,成效显著。

    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1958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此后,云南在亚洲象分布地区建立了11处保护区,总面积约51万公顷,形成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为补充的亚洲象保护网络。2001年开始实施亚洲象栖息地恢复改造试点,完成修复面积600余公顷。同时,云南省通过普法宣传和严厉惩治,严厉打击盗猎和非法贸易,已基本杜绝亚洲象盗猎情况。

    开展科学研究,实施收容救助。2018年云南省林草局组建第一届亚洲象专家委员会,国家林草局成立了亚洲象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设立了云南亚洲象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8年,云南省完成《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目前已全面掌握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和活动轨迹,常见种群能够实现个体识别。2009年,“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建成,截至目前已野外救护亚洲象20余头次。

    推进亚洲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云南省聘用122名专职亚洲象监测员,建立“两分一包”监测制度,在西双版纳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2017年开始综合运用人工跟踪、定点设备和无人机等监测手段,实时监测亚洲象分布、数量、活动情况,并通过定制APP向分布区群众实时发布亚洲象活动信息,提示群众避让亚洲象。

    目前,亚洲象分布区域均已制定《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减少了人象遭遇的概率。2021年1月,云南省林草局公开征求《加强亚洲象保护,构建人象和谐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建议,其核心内容之一即建立“象长”制,成立省及亚洲象分布区州(市)、县(市、区)三级的亚洲象保护管理机构,统筹做好亚洲象保护、监测、预警、防范、调控、宣传等工作。

    稳步实施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1992年云南在全省启动野生动物肇事补偿,1998年云南省颁布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2009年起在西双版纳引入商业保险机制补偿野象肇事给群众带来的损失,2014年云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省统一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2014年至2020年,累计赔付亚洲象肇事损失1.73亿元。

    推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亚洲象。200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南塔省楠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了第一次亚洲象跨境保护会议,开启了跨境保护先河。至2012年12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协议,建立了长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构建了两国间绿色生态长廊。

    今年6月在亚洲象北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中采访活动中,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副处长杨华介绍,目前大象保护优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亚洲象种群除了数量不断增长,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到2020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扩大到3个州市、12个县市区、55个乡镇。

    大象保护优先观念深入人心,IFAW项目以经济赋能缓解“人象冲突”

    曹大藩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也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云南代表处代表.他和亚洲象打交道已有21年了。曹大藩对记者说,这些年他见证了当地群众对亚洲象由喜爱到冲突再到自愿保护的变化。

    1992年,1头雄象来到普洱市,这是16年来野生亚洲象第一次在当地现身。1994年,一个由5头雌象组成的象群到访普洱,象群从1996年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因为傣族人一直将大象视为吉祥的象征,野生亚洲象的出现给当地人带来了巨大惊喜,人们像过节一样去观赏大象,还纷纷给大象投喂食物。然而,没过多久象群不时会闯入稻田、果园甚至住宅,毁坏房屋、财产,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和象开始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人象冲突”慢慢加剧。

    2000年4月,普洱市和IFAW共同开展了“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该项目刚一成立,曹大藩和同事们就下乡走访在亚洲象活动区生活的村民。“我们给村民讲解法律法规,告诉大家我国野生亚洲象非常稀少,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但村民们纷纷抱怨亚洲象给他们带来的“灾难”。曹大藩和同事们明白,如果没有实际措施,一切宣传都是苍白而没有说服力的。2000年7月,该项目正式启动,第一批“互助基金”也一并发放到村民手中。

    传统的保护是关注动物,该项目尝试“保护动物从关注人开始”。曹大藩向记者介绍,除了为村民提供“互助基金”,该项目还对村民进行农村理财培训,邀请农技专家实地传授生产技术,组织项目试点村寨进行生产交流…… “我们为普洱地区7个村子超过210户提供小额贷款,实现平均户年收入增长35%,并通过精细项目管理实现了100%还款率。”让曹大藩印象深刻的是,有几位当地妇女参与该项目后,从刚开始不愿意到带领小组取得很好增收成绩,最终成为了带领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象群北上’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物种本身、保护栖息地的重要。而我们深知,与大象毗邻而居的老百姓生计也同样重要,只有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才能成为最前线最有力的大象守护者。”曹大藩说。2020年6月,IFAW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及当地政府,在亚洲象活动频繁区域——倒淌箐社区启动了环境友好型替代生计发展项目。

    倒淌箐社区生活着34户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搬迁出来的生态移民,比邻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其周围仍生活着包括亚洲象在内的众多野生动物。

    该项目通过帮助居民开展如养蜂和生态友好的替代种植等活动,让居民提升技能和收入,增强抵抗大象活动带来损失的能力。同时,还可减少居民在周围森林中的活动,尽量避免与亚洲象遭遇。此外,该项目还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周围栖息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项目邀请了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实地勘察,选定适宜当地气候的芒果、澳洲坚果等替代经济作物,替换村民原来的橡胶种植,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给大象和居民留出了生存缓冲区。该项目还为倒淌箐附近的南满河社区提供了100个蜂箱,将其成功样本复制延伸到更广泛区域。

    在倒淌箐的养蜂护象项目中,彝族妇女张江美被推选为2组组长。张江美说,IFAW与企业合作兜底收购村民们的蜜,还给养殖户们聘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到半年,张江美已从一个普通村民成为了养殖户带头人。曹大藩对记者说:“养蜂护象项目减少了村民到丛林里的活动,也通过增加收入提高了抗象损能力,减轻了村民对于亚洲象造成的损失‘抵触’情绪。包括张江美在内的每一个养殖户也成为我们保护大象的优秀宣传员。”

    养蜂2组小组长王少宽,经常和父亲一起担任该片保护区的护林巡护工作。他说:“等蜂蜜可以卖的时候,我打算拍个小视频,通过淘宝或抖音给大家讲讲我们养蜂护象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爱护大象”。

    此外,IFAW还打造了云南第一个社区级大象活动预警体系,覆盖了大象核心区超过60个村庄,并开展深入社区的人象安全教育,让与大象共生的社区掌握避免人象冲突的知识和技巧。今年4月,IFAW联合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林草局,合作启动了“社区模范”巡护员预警网络,加强对巡护员预防人象冲突的能力建设,并支持他们向当地百姓提供常态性的人象安全宣传培训,最大程度上降低人象冲突。IFAW对宣传员进行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亚洲象生态知识、亚洲象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技能等。曹大藩向记者介绍说,该项目执行一个季度后已深入动员了1600多名村民加强人象冲突预防,在该项目培训过的村寨中目前无一例人象安全事故发生。这种社区安全防范配合政府、林业部门的预警监测体系,通过社区培训、一线人员能力建设等培训,加入村民安全防范手册等内容,将搭建一个更为完整的社区安全防范形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