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大众媒介如何建构我们眼中的“她”


    编者按

    媒体以怎样的报道方针呈现女性形象,影响着社会整体对于当下女性的认识程度。6月17日上午,“大众媒介如何建构我们眼中的‘她’青年学者论坛”线上举办,来自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媒体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女性网络文化安全、媒体中的性别隐视、新媒体女性赋能和女性传媒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 王慧 李恃帆

    媒体以怎样的报道方针呈现女性形象,影响着社会整体对于当下女性的认识程度。6月17日上午,“大众媒介如何建构我们眼中的‘她’青年学者论坛”线上举办,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澳门大学、中国妇女报社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媒体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本次论坛由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女子学院科研处联合举办。论坛由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慧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女性网络文化安全、媒体中的性别隐视、新媒体女性赋能和女性传媒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媒体中的性别呈现

    如何在传媒领域更有效地传递性别平等理念,如何多姿多彩地深入探讨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的行动特征和实践特征,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点。

    中国传媒大学王琴副研究员认为,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社会文化延伸和多元化的表现,而女性议题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大众媒介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为女性发声提供了更多渠道,拓展了女性话题的公共空间。但也带来了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如网络性别暴力、网络符号暴力等,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暴力欺凌的对象。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主体是网络中的传播者,因此,她主张,要培养青少年的网络伦理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强化青少年网络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赋权和媒介参与。同时,通过落实网络监管与评估、制定具有性别意识的网络文化安全法规、鼓励和引导女性青少年关注网络信息安全等途径,构建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

    中华女子学院刘旸副教授认为,新媒体因其去中介化、普惠逻辑的特点,为女性赋能提供了一种实践工具,激活了妇女个体动能、拓宽了女性就业渠道、分享了平衡家庭的经验。但因入职门槛低、信息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监管不严和法律存在的漏洞等原因,新媒体女性从业者兼职多、收入低、社会保障缺失,同时还面临数字性别鸿沟、舆论风险等挑战。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应培养具有先进性别意识的应用型女性人才,加强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培训与引导,建立新媒体与女性之间的新型关系,使传播信息和知识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及改善女性发展环境的促进因素。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肖倩博士基于对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之间发布的正文中包含“援鄂医疗队”的所有微博分析发现,在COVID-19期间女性构成了一线卫生部门的主要力量,既受到关注又充斥着性别偏见,社交媒体对她们的呈现是矛盾的,往往强调其作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等家庭角色,职业参与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准确的报道,或者被隐藏在无性别集体身份的背后,忽视其发言权和曝光度。她认为,必须通过媒体实践采取行动,以应对女性在日常社交媒体中的隐视和矛盾性呈现。

    山东女子学院董小菲副教授的报告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333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自1981年至2021年女性传媒工作者研究的30年历程,将其划分为“介绍期(1981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转型期(1995—2004年)”“反思期(2005—2014年)”和“包容期(2015—2021年)”四个阶段,梳理了对女性传媒工作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些关键事件。在肯定女性传媒工作者研究取得重要进步的同时,她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将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四个方面,即有关女性传媒工作者研究的数量在波动中上升,但整体数量不多;研究者整体的学科背景多元,但缺乏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未形成学科和本土的学术自觉;研究议题较丰富,对其职业形象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职业生存发展,对新兴领域关注不足;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但基本是其他学科观念或理论的移植,甚至坚持社会性别方法论的也不多,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方法更是少见。

    议题评议

    中国妇女报社理论部主任、《新女学》周刊主编蔡双喜,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叶文振作为评议人,对四篇报告给予了评议。

    蔡双喜提出,王琴的报告梳理了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为构建性别平等的网络文化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其结合《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刘旸报告中关于传播工具变化的观点,对于深入理解马歇尔“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观点非常有益,但将平衡家庭作为新媒体赋能女性的效果值得进一步商榷;肖倩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呈现这一议题的研究具有价值,但如果在研究中能够考虑到部分新媒体工作者自身性别平等意识缺失的问题,该研究将更为全面深入;董小菲的研究学术视野广阔且细致,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需要扩展检索关键词才能将新媒体从业女性纳入进来。

    叶文振认为王琴的报告全面展示了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环境问题,同时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对于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环境问题,应该做出更加清晰明确的归类,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数量描述;第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网络文化安全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的研究;第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强化原因分析,没有深刻的原因分析为基础的话,提出的政策建议会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关于刘旸的报告,叶文振肯定了新媒体与女性赋能这一研究问题的重要价值,并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谈到“赋能”问题时,应该对“赋能”提出一个更加完整的概念;第二,要关注赋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影响赋能效果的具体因素,从而优化赋能路径;第三,要根据对赋能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叶文振认为,肖倩的报告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但是仍有不足,因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可以尝试进行多个国家之间的比较;第二,以微博代表中国社交媒体是否会有以偏概全的可能,如果将所关注的平台进一步扩展,则结论将更加可靠;第三,在分析社会媒体中存在的对女性的不对称呈现时,如果能够引入更多的实证性材料,则可以更好地支撑分析结论。叶文振认为,从董小菲的报告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提升女性传媒工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责任,以及提升其在传媒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则能够增加传媒对女性的积极影响。

    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叶文振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对新媒体、性别及女性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要给予更多的学术关注;第二,鉴于新媒体与性别关系的跨学科特性,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相关学科力量加入,使得研究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并在学科比较当中发现各个学科固有的缺陷;第三,要加强研究的统计规划与定量分析;第四,要把对策分析建立在深度的原因解释上,使得对策建议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与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