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为电气化铁路“画像”的女设计师们

——记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设计研究院巾帼创新团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一段电气化铁路,除了轨道和站房,还包括密如蛛网的各类线路和不计其数的零件,如何在电脑上为铁路“画像”,把这些细节纤毫毕现地展现出来?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便在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设计研究院巾帼创新团队的工作室里看到了用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原的中老铁路磨憨段。这段铁路由一个牵引所,一个站点,以及友谊隧道的国外段组成,包括236根支柱、128根吊柱、17.885公里铁路、12460个接触网零部件、8838平方米的牵引所建筑和236台设备。随着鼠标的点击,屏幕上的画面不断旋转放大,小到一个开关,一根螺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你看到的这个模型是我们巾帼创新团队的女设计师用BIM技术构建的。由于模型要求十分精确和细致,我们BIM小组4名成员分工协作,根据设计图反复优化完善,花了6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巾帼创新团队负责人、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设计研究院信息研发中心主管王颖告诉记者,以前,设计单位向施工方和验收方提供的是大量图纸,现在用BIM技术构建线路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直观。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构建的模型可旋转,可打开,可零件化,可以发现二维图纸看不出的问题,有助于施工方查漏补缺,保证工期,也有助于提高对验收方的交底效率。

    王颖介绍,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设计研究院巾帼创新团队成立于2017年,成立的初衷是鼓励女职工走创新道路,用科技服务生产。刚成立的时候,团队只有5个人,现在则纳入了设计院的所有女性技术人员,任务是围绕企业设计咨询、系统集成等主营版块的重难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团队成立以来,已经先后参与了32个设计和技术服务项目,近十个科研课题,获得了11项专利成果,还培养了2名专业技术带头人。今年,团队荣获了“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

    “我们这个团队很年轻, 15名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年纪最小的才24岁。”王颖说,由于年轻,团队成立之初的头号任务便是学习。当初谁都不了解BIM技术,在单位的组织下,大家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才逐渐掌握了技术的应用。

    王颖回忆,刚接触BIM技术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很困难。掌握BIM技术所需要的知识面很广,包括通信技术、电气技术、建筑设计等等,既要看得懂各种图纸,还要知道设备为什么这样连接。好在,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互通有无,互相请教。大家每周一起制定计划,相互监督鼓励,形成了互帮互助、奋力创新的浓厚学习氛围。靠着勤奋刻苦,不少成员硬是连续考取了一级建造师市政专业、一级建造师建筑专业、BIM技能等级等证书,为掌握新技术打下了基础。

    学好技术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用好技术。几年来,巾帼创新团队坚持在一线,在实践中检验创新成果,BIM技术在张吉怀铁路、黄黄铁路、中老铁路等线路的设计中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在接受了科研课题《BIM技术在铁路四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后,巾帼创新团队深入分析国内外先进技术,反复研究数十本标准规范,多次前往施工现场与项目部门沟通需求,并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二次开发,成功取得科研成果《接触网BIM自动放置系统》的软件著作权。该课题成果能够利用三维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自动放置的接触网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建模时间。这一成果在梅汕铁路得到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交底效率,还提前发现了布线及安装数据中的113处错误,节约人工费、材料损耗总计166万元。

    在设计中老铁路项目时,为了还原更真实的场景,巾帼创新团队前往施工一线,在黑暗的隧道内,采用红外和激光扫描技术,对接触网零部件结构、防灾等设备进行扫描辅助建模。为了模拟真实的地理环境,她们又用无人机飞了三天,借助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成功实现了真实地理环境下的公里级接触网数据驱动建模。

    “从事这项工作,作为女性肯定要付出更多。”团队成员曹玉恒表示。现场踏勘时,大家常常要和男同志一样爬5米管廊井、跳2.5米的围墙、下积满水的电缆夹层,遇到项目紧急,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更是常有的事。在设计汉口开闭所设计项目时,她顶着38℃的高温,进行了不下十次的现场测量工作,一天忙下来,胳膊都被晒得通红。

    “虽然种种不便,但大家很少怨言,只是私下里会觉得愧对孩子。”王颖说,“我们这些人从小就有一个做工程师的梦想吧,我们现在的科研水平算国内领先了,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挺厉害。”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