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个人碳账户,为你储蓄“绿色资产”


    本版插图:小丽

    “碳减排”离我们从不遥远,低碳生活就在日常生活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共享单车、购买绿色家电、点外卖不选择一次性餐具、快递使用电子面单……这些低碳行为都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这些绿色积分还可兑换地铁卡、骑行卡等绿色消费券,未来还可能上线交易换得“真金白银”,成为个人的“绿色资产”。

    ■ 何婉婷

    “一人一年一吨碳”,这是北京市丰台区的李女士给自己设立的2022年减碳小目标。最近两年来,李女士用步行、骑车、乘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不仅省下了不少汽油费,还累积了许多可兑换各种优惠券的个人“碳积分”。

    “平时上班,我先开启App步行导航,步行1千米前往公交站,乘坐300路公交到达六里桥站,再开启骑行导航,用共享单车骑行1.5千米后到达单位。经过碳减排量的计算,我可分别获得0.3kg、2.5kg、0.4kg的‘能量球’,累积到一定量就可在商城中兑换景区门票优惠券、美食优惠券、打车券等。”李女士说,“这种绿色、便利、见效快的出行方式,让我更乐意践行出行零碳的绿色生活。”

    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2020年9月共同启动“MaaS出行绿动全城”行动以来,像李女士这样注册该环保活动的用户已超百万人,截至今年3月累计碳减排量近10万吨。

    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发文显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引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2%。“实现‘双碳’目标,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须通过绿色低碳消费,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呼吁。

    目前,我国北京、浙江、广东等多省市已建立针对个人消费端的碳普惠机制,涉及居民生活的绿色交通、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多个领域,许多金融机构也尝试搭建多种个人碳账户,将其中的碳减排量兑换成优惠券或实物等收益,碳普惠正渐渐成为一种绿色生活新风尚。

    推行建立个人碳账本,让碳普惠成为绿色生活新风尚

    生活消费碳排放涉及面广、排放分散,该如何实现科学统计、精准推进?杜少中说,在个人层面,每一次绿色行为都被平台累积并记录下来,基于统一标准量化为碳减排量,形成个人碳账本。建立个人碳账本,可将公众分散在各平台上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记录融合汇总,为政府发放绿色积分提供衡量依据,同时解决了绿色积分如何精准发放的问题。

    今年8月10日随着“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的启动,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也正式上线。该平台在政府指导下,围绕出行、餐饮、旅游以及新能源汽车、智慧家居、金融等设置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减排场景,基于标准和算法,实现了个人减排量的滤重和融合汇总,建立个人碳账本,为个人减排量赋予绿色积分,并整合了不同领域众多企业参与绿色积分消纳,构建碳减排全体市民“易参与、可衡量、有积分、收益快”的激励模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用户可随时在该小程序上查看自己的积分,并领取减排证书或兑换礼品;参与企业也可在企业平台上查看带动用户的减排贡献,形成企业碳账本。杜少中表示,“北京市的这一碳普惠平台和个人碳账本,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认为,个人碳账本可作为未来个人的绿色资产,有望获得公益、商业和政策鼓励性等相关物质、精神和行政激励,获得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的优惠,进而实现碳减排量的市场化运行。同时,云平台可通过个人碳账本形成企业碳账本,在空间层面形成城市碳账本,推动全面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

    碳普惠,是面向公民家庭和个人低碳生活和消费领域的自愿减排机制,是践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机制创新。目前全国多省份均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碳普惠创新实践,今年4月22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9个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共同启动了“碳普惠共同机制”。同时,全民参与的碳普惠应用场景也在全国范围内有了许多有益探索。

    今年4月27日,江西省发改委指导建设的碳普惠平台“江西低碳生活”正式上线,居民在衣、食、住、用、行等各领域的“低碳生活”均可以累计碳积分,兑换各种优惠权益。今年3月,“浙江碳普惠”应用在“浙里办”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线上注册用户已突破10万人。今年2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搭建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去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腾讯联合推出“低碳星球”小程序,上线3个月独立用户数已达87万人……

    近两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多省市已建立了针对个人消费端的碳普惠机制,涉及绿色交通、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多个领域,人们通过绿色出行、绿色就医、环保回收、绿色消费、线上办理等低碳行为,均可以累计碳积分兑换各种优惠或收益,碳普惠逐渐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生活新潮流。

    个人碳账户,让绿色低碳生活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真正开展减碳行为并有效记录生活中的减碳量,一直都是个难题。笔者梳理发现,各地发布的碳普惠相关文件中,均提及了个人碳账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表示,“建设个人碳账户,可以促进绿色消费意识的形成,提高全民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助力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个人碳账户,即个人碳排放存储、抵消、交易的载体。目前我国的个人碳账户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政府主导或以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比如“广东碳普惠”“碳惠天府”“西宁碳积分”等。

    二是企业主导或以企业为主体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多以电商平台为主。比如阿里巴巴蚂蚁森林的个人碳账户,可实现个人碳排放存储与福利兑换。李女士说:“打开我的蚂蚁森林,可看到页面显示现在共有50237g绿色能量,这些能量都是通过日常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等减排行为累积的,可以用来在现实区域种树,我现在已累计种植了8棵树。”今年8月8日阿里巴巴发布的“88碳账户”,以“1+N”母子账户形式,汇集了用户在饿了么、菜鸟、闲鱼、天猫等平台上产生的减碳量。饿了么数据也显示,在外卖行业消费者碳账户“e点碳”平台上,截至今年6月,超1200万用户已拥有碳积分,平台已送出无须餐具订单约11亿单,减碳约5.8万吨。

    第三类就是各类各地金融机构搭建的多种“个人碳账户”。比如,浙江衢州是全国率先建立个人碳账户的地区,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已有239万户建立个人碳账户,碳账户覆盖率高达近95%,差不多当地每个人都有一个碳账户。中信银行推出了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的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让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将个人碳减排数据资产化、价值化。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平台“C邮记”,可记录用户步行、公交、地铁、数字人民币、线上贷款、绿色寄递、绿色电商等20项绿色行为并自动核算碳能量值。平安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可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提供的计量方法测算出个人碳减排量。新疆昆仑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已有15万名克拉玛依市民生成账户并累计了碳积分。山东日照银行今年3月上线了“个人碳账户平台”,预计到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将达10万吨……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表示,目前公民减排还没有硬性约定,但个人碳账户是大势所趋,其可以有效影响个人行为,以减碳为核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通过个人端对高碳产品的消费减少,倒逼生产端主动转型减少碳生产。

    个人碳账户多点开花,个人碳减排机制尚需体系化、标准化

    碳普惠在全国多点开花,个人碳账户百花齐放,也难免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同一个居民同一种碳减排行为,可同时获取多个平台的碳减排收益,碳减排量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此外,各地执行的碳减排因子不同,碳减排所获效益就不同。如在北京乘坐公交出行1公里与在深圳步行1公里所获碳减排收益是不一样的。”专注于碳计量研究的专家周才华指出,“建立碳普惠交易市场机制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统一标准,可以进行碳减排量的流通和兑换。未来,碳普惠机制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规范用户碳减排量计算,搭建碳普惠机制底层数据统一平台,全面完善碳普惠机制体系,实现与绿色金融、个人碳账户、碳市场等的深度融合。”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目前需要关注个人减碳的持续性,应进一步考虑个人碳普惠的激励效果和激励多样化,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个人减碳和全国碳市场做强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个人碳账户需要和家庭碳账户、社会碳排放总量相结合,要在低碳智慧个人、低碳智慧家庭、低碳智慧交通和低碳智慧城市管理中通盘考虑。同时,个人碳账户还需要互联网等社会平台的参与和支持,为用户参与减碳提供丰富场景。常纪文表示:“在国家层面实施个人碳账户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太成功的先例,我国个人减碳机制如果做成体系化,那么从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上就可以引领全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