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理论 PDF版下载

版面: 理论

女学理论篇:

深耕理论沃土,融合推动创新


    推动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至关重要。2022年,女学界多学科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并将前沿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寻求妇女与性别研究在内容、视角和方法上的创新。

    ——研学共同富裕与妇女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题中之义。女学界探究共同富裕对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共话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与前景。《实现包容性发展,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出发,提出妇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者和受益者,实现妇女包容性发展是促进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妇女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从共同富裕的概念、社会意义与实践思路出发,思考如何提升妇女发展向共同富裕的转化水平。《新时代中国妇女脱贫的关键要素与启示》认为执政党对男女平等的信守程度,是妇女脱贫的最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保障妇女走向共同富裕》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是实现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呈现性别研究前沿理论

    2022年,女学界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新女学》持续跟踪性别研究的前沿理论。《性别研究的前沿理论与现实关切》关注女性/性别前沿理论问题师生对谈沙龙上,与会嘉宾从妇女与社会、妇女与历史、妇女与法律等多维视角,探讨的妇女事业与妇女发展的新前景与新空间。《跨界·对话·包容·新生:性别社会学的现实关切与未来面向》聚焦中国社会学年会性别社会学的时代任务与挑战论坛上,围绕经济与情感、职业与家庭等一系列社会议题的理论成果。《理论·方法·史料:妇女/性别史研究在创新中发展》呈现了第六届中国妇女/性别史学术论坛上,学者围绕性别与传统政治、性别与现代政治、性别与历史解读等议题在研究理论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呈现了国内中国史学者与世界史学者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内容、视角和方法上的进展。

    ——探讨婚姻家庭和生育政策

    婚姻家庭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础单位,也是性别研究领域的热点。《从婆媳关系变化看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提出新型婆媳关系应纳入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建设中。《“做什么”与“怎么样”:疫情下男性家务劳动参与》认为性别主体是能动且差异化的,通过彼此地位平等、角色开放而态度友好的合作与协商,男女两性可以达致公平、自由、更具创造性的美好愿景。《家庭单位政府合力 推动父职转向》提倡每个家庭、每个用人单位和相关社会政策应共同推动父职转向。三孩政策的出台也催生出学界对生育政策研究的新热潮。《支持生育:社会“再家庭化”和家务“再社会化”》提出社会“再家庭化”和家务“再社会化”是支持生育行之有效的手段。《生育观的代际变迁与意义重塑》从宏观结构性因素与生育主体心理互动的关系框架入手,发掘生育观的变迁逻辑。

    ——观照女性话语表达

    2022年,女学界以“性别视阈”观照“女性话语”表达。《百年来中国大陆银幕上女性医务工作者形象嬗变》认为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历程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痕迹以及自身解放的痕迹。《战地玫瑰:新主流军事影片中的女性之美》从审美角度挖掘新主流军事影片中女性之美及这种女性之美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大众媒介如何建构我们眼中的“她”》围绕女性网络文化安全、媒体中的性别隐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关注女性赋能和发展

    如何为女性赋能,也是女学界探索的新方向。《数字乡村建设中留守妇女的角色与价值》认为关注与激活留守妇女的整体价值潜能,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数商兴农”工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育赋能:助女性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从女性老年人教育赋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教育是“赋权增能”的最佳方式。《用好政策红利 提升数字经济时代妇女就业能力》认为数字经济的平台就业特点为女性带来更多机会,有助于解决就业性别歧视、优化就业性别结构。《从供需两端发挥数字经济对妇女发展的赋能价值》提出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妇女发展的赋能价值。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