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明芳
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本次白皮书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嘱、中青年人群遗嘱等一批广受关注的遗嘱数据。
中华遗嘱库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于2013年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十年来,中华遗嘱库已在全国设立60多个服务中心,并连续六年发布白皮书。
30~39岁立遗嘱人数近三成 离异、重组家庭立遗嘱意愿高
《白皮书》显示,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10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从2017年开始,60岁以下立遗嘱的人数逐年上升,至2022年,60岁以下订立遗嘱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29.74%,说明遗嘱正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关注。
从数据上来看,中青年人的遗嘱中涉及不动产的比例占比最高,占比达到98.01%,其次为银行存款占比达35.65%,公司股权占比有着明显的升幅,反映出目前财产呈现多样化,也反映出民众对财产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白皮书》数据显示,“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3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主要考虑的风险;“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是30~39岁人群立遗嘱主要的考虑因素。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婚姻情况主要以“已婚”人群为主,其次是再婚和离异人群,婚姻状况为“离异”的比例达11.27%,远高于老年人群。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人群财产分配更为复杂,财产风险更高,因此订立遗嘱的必要性更大。
立遗嘱态度更加开放 未婚不婚者立遗嘱持续增长
同时,人们对立遗嘱采取更加开放和接受的态度。据介绍,2013年中华遗嘱库启动时,曾经对民众遗嘱观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12.4%的受访者认为遗嘱“一定要有”。2019年的调查显示这一比例上涨至46.87%。2021年中华遗嘱库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民众认为“要提前立好遗嘱”。而最新调查显示,88.05%的受访者认为“订立遗嘱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个人财产安全和未来生活规划,很多未婚不婚者选择早早立下遗嘱。《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共有1369名未婚不婚者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2017年至2022年6年间,这个数据总量增长了12倍,且呈现逐渐攀升的趋势。2022年全年有344人未婚不婚者订立了自己的遗嘱,其中女性未婚不婚者所占比例高达71.51%。
33岁的刘晓雯(化名)是一名未婚女士,早年父母在意外中双双离世,自己继承了父母的房产,与80多岁的外婆住在一起。每每想起父母的意外离世,刘女士十分忧心,更担心自己如遭遇不测后,年事已高的外婆无人照顾。在姨妈的提议下,刘晓雯决定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希望“将来自己万一有意外,可以将财产指定给自己信任的人继承,但同时保障外婆的居住权。”
陈凯分析,未婚不婚者遗嘱的受益人通常是其父母,指定朋友等非法定继承人的比例也有18.18%。
遗嘱执行难度大 将建立遗产管理人体系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白皮书》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专业遗产管理人人才库项目将启动,首个全国性遗产管理人平台也将正式上线,并在此基础上打造遗产管理人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实务操作指引、服务标准体系、全国跨领域协作体系,以适应民法典出台后人们对遗产管理人服务的需求。
《白皮书》数据显示,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已有1542份遗嘱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因遗嘱执行难度较大,为保障自己的遗嘱能顺利执行,很多人选择在遗嘱中指定遗产管理人。
36岁的陈晓燕(化名)是一名再婚人士,育有两个女儿。近年来不少重组家庭的财产纠纷案一直令其反思,如果自己出现意外,两名年纪尚轻女儿的生活如何保障?抱着这种忧虑,陈女士找到了中华遗嘱库,得知可以设立遗产管理人对遗产进行打理、管理,因此决定授权表妹作为遗产管理人。陈女士表示,“遗产管理人的设立十分有必要,遗嘱不再是简单的财产继承、房屋过户,多了一份情感的转移,更加有温度。”
民法典立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立新认为,遗产管理人负责对遗产进行清点、接管、分配和管理,能更好地执行逝者的遗愿,避免继承人之间的纷争,必要时快速解决纠纷,防止遗产出现损失。此外,遗产管理人制度还为解决继承纠纷提供了新思路。
陈凯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至少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方面继承纠纷往往审理时间较长,产生了大量诉讼成本。按照民法典规定,法院可以把大量工作留给遗产管理人来处理,从而节约了这一成本;另一方面,遗产管理人与继承人之间往往存在亲情或者人情纽带,可以讲情讲理,而不只是单纯讲证据,由此更容易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有利于继承纠纷案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