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乐活 PDF版下载

栏目:乐活新主张

版面: 爱生活·乐活

“全职儿女”是福利还是“负利”


    ■  胡杨

    最近,“全职儿女”话题上了热搜。当这个词第一次跃入眼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60岁退休的同事,她退休后直接在父母家上岗,与姐姐一起每人一周轮流照顾90多岁高龄的父母。她的原话是:“找保姆伺候,花钱不说,我们也不放心,父母也不喜欢。这样我和姐姐就是带薪陪护,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踏实。”

    其实,这两年随着我父母年龄的增大,我也琢磨着退休后可以回到他们身边全心陪伴,我老哥和老妹也有类似的想法,正在考虑为父母换养老房。我曾欣慰地说过多次:“现在把我们原生家庭五口打回到一个屋檐下,我们依然能其乐融融。”

    然而,如今的“全职儿女”特指的是年轻人,我和同事这种退休后的“全职儿女”不在之列。

    对于“全职儿女”的定义,来自豆瓣上一个名为“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的解释:“全职儿女,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家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五种“全职儿女”面面观

    有网友将“全职儿女”分为以下五种情形。

    第一种是父母身体状况需要儿女全职照顾,这种情况属于“刚需”,是无奈,也是责任。

    第二种是孩子处于毕业与就业、失业与再次就业的过渡期,暂时成为“全职儿女”。这也无可厚非,孩子并非真的想终身“啃老”,只是在“空窗期”居家陪伴父母,但同时努力在寻找新的机会与方向,随时准备出发或者再出发。

    第三种情况是父母不缺钱,养得起子女,不舍得孩子出去闯荡,希望让孩子在家里陪伴自己,一家人共享天伦。对这种情况,本人不支持、不看好。这样的父母,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牺牲子女的前程,还是太溺爱孩子了?这类“全职儿女”是父母主动让孩子“啃老”。

    第四种情况是子女逃避社会,不想承受压力和竞争,父母是被动收留“全职儿女”。这种情形下,父母不但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与赡养,还要从自己不多的工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钱来,喂养家里“巨婴”,实在是一言难尽、苦不堪言。

    第五种情况是子女打着陪伴父母或者考研、考编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在家做“蛀米虫”。这一类儿女,做着“啃老”的勾当,还非得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看过以上五种“全职儿女”,除了第一、第二种“有情”可原,其他几种都“无利”可循。在过去,孩子毕业后不去找工作,寄居父母家,依靠父母获得生活费会被简单地扣上“啃老”的帽子,但现在“全职子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就令人思考:“全职儿女”是一种新的“打工形态”,还是一种新的“啃老方式”?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全职儿女”既可以是“福利”,又可能是“负利”。对于那些需要按下暂停键,时刻准备重新出发的年轻人,显然是福利。这犹如缓冲地带,可以助力他们厚积薄发;但是对于那些不想吃苦受累的“躺平一族”,就是家庭的“负利”,“全职儿女”会成为他们好逸恶劳的挡箭牌,这于社会和家庭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年轻人“不能正常起飞”,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养儿养女,养成“全职儿女”,怎么看都是一种悲哀。也有人说:对于“全职儿女”,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因为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年轻人就业形势复杂多变。但是如果“全职儿女”在年轻人中蔓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就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背后的根源了。

    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本·萨斯在《拒绝成年,美国年轻一代的自立危机》里写道:“父母的干预正在蚕食孩子们的主动性。我们想方设法保证孩子学业有成、前途光明,可这样的努力往往适得其反。无处不在的呵护让他们不再全力以赴应对艰难挑战。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就在身后,随时准备在他们跌倒的时候张开双臂。”一句话,本·萨斯认为,如果年轻人“不能正常起飞”,他们的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我颇为认同。

    如今,在我25岁儿子的房间仍旧贴着一句话,那是他上初中时我送给他的,是《父母给孩子的7堂人生课》一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一个是翅膀。”

    在了解了“全职儿女”的概况以及观察周围一些家庭状况之后,我在家庭群里由衷感叹道:“感谢咱家这俩孩子,你们都是好样的!”

    那一刻,我想到老妹不经意说起的一件事。她女儿雯雯去年大学毕业,从昆明回家没多久就自己找工作去了郑州。到律师事务所报到才告诉老妹,让她帮忙去租房。律师这行需要实习一年才可以正式上岗,所以雯雯做起了实习生。她对老妹说:“你看,我都工作了,还要花你的钱。”因为实习,每月只有两三千元工资,除去房租、生活费,的确需要老妹补贴一点。老妹说这话的时候毫不经意,我却深感欣慰。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工作了,还花父母的钱,是不应该的。

    今年“母亲节”这天,儿子给我发了200元的红包。我随即发朋友圈探讨一个我所观察到的现象。

    最近三个女友分别问我:“你儿子工作后向你交钱吗?”我好生奇怪,反问道:“为什么给我交钱?我还想把钱交给他呢。”那天,我真开口了,请儿子帮我管钱,他不屑一顾地回道:“不管!”其实,儿子上大学时就差不多存了10万元了,是每年的压岁钱以及家人发放的奖学金。对此我从来不过问,他也很早就开始买理财产品了。

    有时,孩子的独立自主性,需要我们家长“放手再放手”。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自食其力,量入为出,懂得性价比,抵制不劳而获。

    “历史上一些尊贵骄奢的家族曾试图接纳它,但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很少有好的结果。很多文化中其实并不存在一个青年期,即使有,人们也会通过某种集体意识,迫使其成员早日脱离这一阶段。”《拒绝成年,美国年轻一代的自立危机》一书里,作者提到“被忽视的青年期”这个概念。所谓的青年期,指的就是连接童年和成年的最后一个阶段,人在这个阶段确立自己的身份、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承担责任。这个阶段的人仍然可以得到宽容和鼓励,但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做好准备,永久性地离巢。

    一句话,“青年期”就是“打拼期”,需要家长狠下心、放开手。可惜如今,我们很多孩子,不想长大、不想毕业、不想工作。根(家)扎得足够深,然而翅膀(自立)呢?很多时候是父母的溺爱“折断”了他们隐形的翅膀。

    无论作为父母还是子女,都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全职儿女”的今天,是如何造成的?“全职儿女”的明天,出路在哪里?希望“全职儿女”不要成为“啃老”的代名词,也不要成为父母满足自己私心的挡箭牌。

    而对于“全职儿女”,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在世,只有做自己这件事值得“全职”,其他都是兼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