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周刊·口述 PDF版下载

栏目:独白

版面: 文化周刊·口述

女画家丁鼎:

以工写结合的笔墨探索作品生命力


    《巢》系列作品之一

    ■ 口述:丁鼎 画家

    ■ 记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人物简介·

    丁鼎: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画家,中国画创作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学术论文和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中国书画》等国家核心期刊。出版个人画集《线语清唱——丁鼎写生花卉集》《筑巢画心——丁鼎花鸟画集》《觅归趣》等。

    画画于我而言是一种享受,我在一笔一画、一点一线的律动中,获得了乐天自然、宁静恬适的意趣。

    爱上画画源于父亲对我的影响

    今年春天,我与父亲首次在南昌举办了“魅力红谷——两代琢墨·丁杰/丁鼎父女中国画展”,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南昌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珍贵的人文印记,以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誉流传古今。这次展览中,我和父亲一共展出了124幅作品,父亲主要展出了梯田系列、残荷系列、桂林山水系列。从他的画面中我可以感受到,父亲将自然大地的具象化描绘,当作心中最美的愿望,他笔下的画展现了大自然的坚韧,而留白的空灵让自然的神性在画卷中得到印证,行笔运墨苍润浑厚,虚实相生。他的画古法新意兼备,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和本人的风格。

    相对于父亲的作品,我的作品中有对物象的写生,有技法的探索,也有观察视角的变化,有在创作道路上的寻觅与辗转,更有内心感受的欣喜与温暖。比如在《时令》那组作品中,我是以没骨的技法,展示了以节气为元素所画的日常饭桌的一些食物,以及搭配当下季节的植物,这组作品在展览上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关注,我想,这就是作品源自生活的力量,观者通过我的笔墨呈现寻找到了亲切和家常。用作品呈现生活中一点一线的艺术感思,是我探索实验的意识想象,也是自内而外成长的真实状态。

    这次画展,让很多观众不仅被展览的作品所吸引,也由衷地赞叹父女两代都是画家。

    回顾我的绘画之路,也是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艺术虔诚认真的态度影响了我对艺术创作的态度。艺术对于我们家来说,既是工作也是无处不在的生活,是喝茶吃饭都在讨论的日常,是生活里最热爱的事情。虽然父亲是画写意山水的,我是画花鸟的,在题材技艺上不大相同,但我们在艺术精神的追求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他一直在引领着我,同时我也在对望着他。

    小时候,父亲并不希望我从事绘画艺术工作,或许是因为他自己经历了绘画的历程之后,知道绘画艺术是一件需要用极大精力全心投入的事业,做好这份事业,需要很大的毅力,常常需要脑力和体力的共同努力,艺术之路十分艰辛。但是,我偏偏希望能够从事绘画工作,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天天看父亲画画写书法,父亲用蝇头小楷抄写《水浒传》,小时候我很好奇,他用指甲当砚台调墨,怎么能写出如此小又好看的书法作品。父亲从30岁时起笔,写了27回,后因工作调动搁笔北上……后来又书写了73回,近70万字,整部书的书法作品长共186米。这蝇头小楷长卷,凝结了父亲多年的心血,他的手写出了老茧,有时候,每天坚持写14个小时。共一百余万字、一百回的《水浒传》书法长卷,气势恢宏,字数体量上如此之大,而每个字又如此细微精致,字字端正有力,结体遒劲,让人叹为观止。父亲画画常常画到深夜,他对待艺术的认真严谨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画画也成了我的职业,如今我和父亲常常一起去写生,各画各的,然后画完互相会提意见,一起探讨。

    这一次我与父亲的作品一起展出,“两代琢墨”构成了我们父女间亲切的对话,我想,这是中国画在两代人中的巧妙承传,以及两代人对中国笔墨共同切磋琢磨的美好愿望。

    对我来说,作品的陈列整理,既能回望当初画时的记忆和感觉,又能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作品,激励我在更宽广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借助花鸟题材表达观念和思想

    近些年,我在传统中国花鸟画的情趣上进行了探索,用工写结合的笔墨去延续宋元花鸟的高古淡远,在追求笔墨的同时做一些构图上的布局和尝试,用点线面的关系构造出一种抽象又具象的风格图像。

    远在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最早记载了“花鸟”这一画科的名称。宋代《宣和画谱》中,十门绘画中,画科竟有五门属于花鸟画科。

    宋代“院体派”花鸟经典兴盛,严谨细腻,精工富丽。元代“文人派”花鸟寻求古意,逸气生机,博古潇洒。宋元花鸟虽有工写之分,但均在“意”的表现上出色极致。到如今,花鸟画经历了时代的演变和开拓,其题材、风格、表现方法都在随之发展扩大。

    在我出版的画集《筑巢画心——丁鼎花鸟画集》《觅归趣》都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尝试,融入了一些泼彩撞色的技法,细笔禽鸟与渲染的彩墨相互衬映,用传统的勾勒皴擦和画面的色彩肌理,呈现出一种传统当代并行的画面,从而产生疏离又融合的视觉效果。最近我又找到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自然,继《旋律》之后的《一方天地》系列,用鸟、网线、建筑这种点线面的关系构建视觉上的冲击力,渴望展现一种更加开放而别样的构图形式,表达了春意盎然的气息,透露出温暖与希望。

    我想借助花鸟题材表达自我对当代生活的观念和思想,将花卉树木作为艺术比喻,将禽鸟动物作为意识承载,将画面传达出故事性的述说。我希望在我的作品里,都能融进有关生命、生活、家庭等思考,这也是我作画一直以来的追求。

    生活的阅历会帮助我寻找和表达美

    所谓画者,画心也。

    最初画《巢》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一个冬日的傍晚,那时候我初为人母,我在站台上等着公交车,盼望能够早点回家看到孩子。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只喜鹊,嘴里衔着食物,它飞到一棵树的巢上停了下来,给巢里的小喜鹊喂食。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内心被打动, 感觉自己就像这只觅食归巢的喜鹊,我也想起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不正也在等待着自己的母亲回去吗?

    从那天开始,我便开始仔细观察巢,特别是在冬天,巢会更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没有了春夏的郁郁葱葱,只有万千粗壮的枝干,一个或几个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树的枝丫间,远远望去,仿佛就是宣纸上尚未洇开的墨团。看到这一个个巢,总是觉得它们是有力量的,不畏凛冽的寒风,这些都给了我创作的冲动。

    《巢》系列作品能够诞生,与其说一个意外,不如说是自己心态的凝结,是生活的阅历帮助我在绘画中发现和表达美。

    近两年来,我持续创作了一批与巢相关的作品,在我看来,作画的过程就是一个“格物”的过程,绘画的本质是要依存画家自我心境的存在,真实展现自己内心渴望诉求的声音。

    我的导师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他曾这样评价我的作品:丁鼎以一颗文心来描绘她心中、眼中的世界,特别是她在大自然当中找到了一个最深刻、最永恒的主题——爱,这个爱包含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爱,人类对鸟类的爱。丁鼎在对物象的表现当中把鸟所生存的环境,鸟的繁衍,鸟的生命,鸟的爱都刻画生动,她借鸟的主题来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吴老师的评价,将激励我在生活中去探索,去寻找艺术之美。

    有人问,如果在画画时,遇到瓶颈时,我会怎么做?我会选择看书、看展览,或者出去写生,从大自然当中汲取灵感,从外事造化中得到心源,创作需要多思考,思考是向外和向内的兼容。

    在我看来,画家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很多时候,创作也会经历痛苦的过程,创作作品的时候,也会不断地推翻之前的设想,我认为好的创作是在一次次“重生”中获得的。

    在画出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或者完成了一个大家认可的系列之后,再去进入下一个创作阶段,有时就会面临瓶颈,因为真正艺术家不希望过多重复同一个题材和同一种风格,接下来,我希望能打破原来的自己,画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我始终相信,画境由心境造,绘者情感与笔下的画面是紧密相连的,画家的心是真实清净的,画面才能朴实而让人感动。假如有观者能从我的画中看到一种温暖与意趣、一种爱与担当、一种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我想,这将是对我的作品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