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她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本报记者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过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在内心更加肯定了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十分有意义的。我要把回信精神变成前行的动力,带着科技小院的精神继续在基层发光添彩。”

    “‘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尽自己所能,扎根一线了解并解决‘三农’问题,向光而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青年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科技小院里引起热烈反响。

    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渊源很深,而这里正是科技小院的发源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辈科学家来到曲周,改土治碱,将曲周县北部28万亩“盐碱窝”变成米粮川,创造了“曲周经验”。

    2009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福锁院士,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研究精神,带着团队在曲周县白寨建立起第一个科技小院,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曲周的田间地头。而今,科技小院“诞生”15个年头了。岁月轮替,学子们一棒棒接力,先后有313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曾在这里驻扎,其中女生160人。

    女研究生们“挪移”到田野里后,会有怎样的经历和转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近她们,听她们讲述在乡土中国深处如何“扎根”,如何绽放?

    “自讨苦吃”的乡村初体验

    山东的城市姑娘吴玉淼和宋安琪,从不同的学校考到梦想中的中国农业大学,没想到她们奔赴的第一站不是首都北京,而是河北农村。去年6月,骄阳似火,两个人汗涔涔地拉着行李来到了白寨科技小院。

    “上课、做实验不是要在课堂、实验室吗?怎么给‘发配’到农村去了?”与此同时,东北长大的贺晨,在放心不下的父母的一路“护送”下,驱车千里,从黑土地到了黄土地。

    “每一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新入学的研究生都要到曲周的科技小院接受至少一个月的培训,这是我们传统的‘开学第一课’。”白寨科技小院的王锴老师告诉记者。

    时隔近一年后,坐在小院里,大学生们向记者回忆她们的“乡村初体验”,窘迫、尴尬而有趣。

    “第一次和农民打交道,他们说的方言我听不懂,只看见张嘴闭嘴。”宋安琪说。

    “第一次到北方,天气热得我睡不着觉,心里很焦躁,有些度日如年。”来自贵州的陈雪说。

    “第一次去地里取样,深一脚浅一脚。田野很广阔,迷了方向,放在田垄上的样本找不到了……”

    大家的感受,虽千奇百怪,但还算“平淡”。而师姐张桂花讲起她的初感受,则有些“惊心动魄”。

    “这里的太阳‘毒’得我无处躲藏。我是四川人,喜欢下雨天,在我的认知中下雨天适合睡觉,很惬意,所以培训的时候特别希望下雨。可没想到当雨真的来了之后,眼前的景象把我惊到了: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全被淹没了,玉米地变成了‘海’,农民们望着‘一片汪洋’在叹气。当我想到因为一场大雨让农户颗粒无收时,才知道自己的无知与可笑。”

    与现实环境“较劲”的这一两个月里,带队驻扎的教授、老师们也及时地给新生们“补给着营养”,讲中国农业大学在这里50年的光辉历程,讲前辈们如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改土治碱”,讲科技小院如何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科技小院的精神内核像种子一样种进学生们的心田,慢慢地,新生们从“身入”转向“心入”,心中的落差在渐渐弥合。

    “暑期培训调研将近一个月。尽管每天都包裹得很严实,但仍抵不过热烈的太阳,皮肤晒黑了好几个度。而这些与农民的辛苦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越是感到疲惫越能激发我改变农业现状的决心。”张哲说。

    “只有踏踏实实走进田野里,走到农户家,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需求。我们是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的战场就是在农村,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渐渐适应农村、爱上农村的吴玉淼说。

    “我们要为农民做些什么”

    在曲周县前衙村的葡萄科技小院,贺晨熟练地发动停在院外的三轮车,载上师姐张桂花和师弟佘宗港,向葡萄地出发。“今天去给庆新婶家的葡萄‘疏叶’。把每一个穗以上留出两到三个葡萄叶片,只让顶端的副梢向上生长,下面的副梢全部抹除,以免争夺营养。”

    贺晨的专业方向是土壤健康。但今年2月她再来小院开始驻扎时,觉悟到不能只停留在自己单一的研究方向上,“师姐告诉我,还要学习小麦、葡萄的种植管理技术。”

    师姐张桂花是一名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在小院驻扎的时间有两年多了。2021年8月,她目睹了连续多日的降雨给前衙村葡萄产业带来的灾害,也目睹了农民的不易和坚强。“我和师兄走访农户,取土调研,大家看到我们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对我触动很大。我虽然是个新生,但我是农业大学的学生,要为他们做些什么。”针对淹水后葡萄生根晚或不生根问题,张桂花和师兄为农户寻得合适的葡萄生根粉;针对淹水后土壤板结现象,他们找到肥料企业为农户争取到免费有机肥。同时,那段时间,张桂花常常骑着科技小车,对曲周种植葡萄的村庄开展减灾知识培训,办了20余场。

    2022年,在师兄的陪同下张桂花赴外地的科技小院学习阳光玫瑰种植经验,回村后立即举办知识技术培训,成功带动4位农户种植了30亩的阳光玫瑰。今年8月,打算举办阳光玫瑰展销节,让前衙村农户直观地感受到阳光玫瑰的优势,助推前衙新品种转型。

    初夏时节,冀南平原麦浪翻滚,生机勃勃。下午两点多,王庄科技小院的吴依曼从麦田里回来,“驻扎在小院,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小麦生育期,有了相关的专业知识,现在可以指导农民了。”

    2022年,吴依曼和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到各村开展小麦管理培训,结果赶上疫情严重,不得不中断。但农作物生长遇到的问题等不得,怎么办?于是,他们开始做直播、做短视频。“我们不断地到地里察看麦情,发现什么病虫害了,就拍摄下来,回来做成视频,拿给教授看,通过了,就发到培训时建的微信群里。”去年以来,吴依曼和小伙伴们开通直播十几次,制作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和科学管理短视频50多期。

    今年2月,在教授、青年教师的指导下,小院里的学生们全部出动,三四人一组,开展了一个多月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讲,绿色技术进万家”宣讲活动,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农民关心的政策等进行了系统宣讲,将农户需要的小麦、葡萄、甜叶菊、苹果等田间管理技术传递到他们手中。

    场景变了,心态变了,陈雪说:“当你找到你能做的,并能帮助到农民时,那是一种很快乐很幸福的感觉。”

    “小院是我家,我是小院的女主人”

    前两天,贺晨他们又随村里的姨、前衙村妇联主席李瑞芹去“吃席”了,“大锅菜,那叫一个香啊!”

    这样的串门、走亲,对于前衙村科技小院的学生们,是“家常便饭”了。谁家包了包子,蒸了粽子,都会喊她们过去。有时,早晨推开小院的门,一把带着露珠的蔬菜就放在小院门口。

    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与村民从陌生到熟稔,李瑞芹最了解其中的脉络和故事。

    2017年,前衙村的葡萄种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害,2000亩的葡萄烂了。怎么办?村支书龙书云到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求助,请求在他们村建个科技小院。很快,实验站派出两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进入前衙村。龙书记很感激,以最高“礼遇”欢迎他们,在村里租下二层楼供他们居住。两个月后,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教授过来探望,发现了“问题”,“科技小院的大门应该是永远敞开着的,农民随时会拿着苗、带着问题找到我们,住在楼上可不方便农民找啊!”于是,在教授的要求下,村里找到闲置的农家院落再度安顿他们。

    学生们住得离农家近了,但老百姓觉得他们眼高手低没“看上”他们,听说女娃还要来指点种葡萄,更是嗤之以鼻,“我种葡萄的年份都比她们的年龄大,她们说的能信吗?”为了打消老百姓的疑虑,杨燕玲、王晓奕、刘飞飞每人自掏腰包2000元承包村民一亩二分地。他们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园艺地布覆盖技术以及套袋技术,每天和村民一样下地。最终,他们的一亩二分地相比于传统种植户的管理模式,节省人工成本62%,节水成本41.4%,氮肥的施用量减少50%。

    肉眼可见的“好样本”,让前衙村的葡萄种植户心服口服。趁热打铁,科技小院的培训开始了。“半月办一期,一年办了十多期。”李瑞芹说,2017年—2018年,大学生们还把全村的土测了一遍,每家每户的测量结果装成袋子,上边标注了哪些元素缺,哪些元素过剩,肥怎么施,水怎么浇。

    慢慢地,科技小院成了前衙村人最爱去的地方,听培训,搞联欢,其乐融融。“‘三八’国际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丰收节,我们搞有奖知识问答,科学种植、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等等,大学生们问,大人孩子都抢着答,答对了有小奖品呢!”李瑞芹开心地介绍。

    科技小院已经成为前衙村的一户“人家”,现任院长张桂花“骄傲地宣布”:“前衙村是我第二个家乡,小院是我的家,我是小院的女主人。”记者了解到,张桂花还有另两种身份:前衙村妇联兼职副主席、曲周县农技特派员。

    不只是前衙村小院,在曲周建起的苹果、西瓜、甜叶菊等10余个科技小院,与村民心贴心的故事时时都在发生。

    据了解,曲周县依托科技小院,累计培养8万余名新型科技农民。同时,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从曲周“走出去”,在全国24个省份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记者采访所到之处,青年学子们表达着共同的心声:“学校、县里,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