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

“芭比”:女性成长的代言人


    ■ 胡杨

    “最近国产电影暑期档个个都好看,我准备把今年的电影票都送给国产电影,太给力了!”这是“80后”女友S看完《长安三万里》后发的朋友圈,她也看过《封神》,自称被她妈妈的偶像费翔大叔圈粉,现在整天在知乎上为费翔打call。我对S说我最想看的是《热爱》,因为我爱歌舞片,而我们都表示对同期上映的电影《芭比》不感冒。

    然而,作为一直关注女性成长的人来说,《芭比》的话题性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尤其看到如此的评语:“它治好了我的粉红色羞耻。”“女性在社会中被歧视,就像穿上芭比粉被质疑装嫩,她们必须压抑自我。直到《芭比》的出现,它证明粉色也可以治愈女性,同样女性也可以活出自我。《芭比》打破了社会对女性传统的刻板印象,为女性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定义。”

    粉红色的回忆:谁的眼泪在飞

    8月1日中午去看《芭比》前,我特地从衣柜里取出那条“有故事的”粉色连衣裙,穿上它对着镜子拍照、发朋友圈道:“这条裙子是去年‘十一’大学同宿舍四个女生聚会前我一咬牙买下的,可惜聚会上她们都说,这个年龄不适合穿粉红色。今天穿上它依然觉得效果不错。怎么老同学就不懂我的少女心呢?”想起去年那次疫情之后难得的姐妹聚会,我是满心欢喜去了,垂头丧气地提前离开。

    年轻时,我不敢碰粉色衣服,觉得自己不配,就像丑小鸭不配有个芭比娃娃。而当我年过半百,有能力回到过去、拥抱那个小小的自己时,我开始喜欢穿粉红色。那天我查了下,仅夏天我至少有10件粉色衣裙。记得某天我穿了粉红色细条绒紧身半裙,粉色印花衬衫塞在裙腰里,同事称“法式风情”十足。

    我发现:年轻时,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衣服都在挑你;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与心智的成熟,你可以挑衣服了。就像张靓颖歌里唱的:“我是我的!我挑我的!”这种转换与蜕变,皆来自女性的自我成长。

    作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没有玩具。就像一句歌词:“我在东北玩泥巴,你在厦门弹吉他。”

    “芭比娃娃”诞生于1959年,差不多算是我的同龄人。而印象中的它是极具女性意味的玩偶,是娇滴滴、喜欢举高高、风吹雨打都很怕的弱女子形象。所以从心底里我是排斥“芭比”的。

    然而看了真人版电影《芭比》,我知道自己错解她了。记得去看电影的路上,我发朋友圈道:“今天穿得跟芭比似的。刚跟‘70后’厦门老伴聊天,我说不知不觉我们都进入老年了。她清脆地语音回复道:谁说的?我还少女呢!”而S留言是:“男人至死是少年,那我们也可以一直少女心。”

    现在回想起来,看电影那天我在镜子前穿衣服、试搭配的样子,以及去年聚会时犯的小脾气,都很“芭比”。据说,很多女性观众看电影时流泪了,而我是看完电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眶湿润。

    有网友说:“《芭比》不仅科普了平权,还医治了我多年的粉红色羞耻。在针对女性的各类羞辱中,年龄羞辱排在前三,自18岁以后,如果我胆敢再穿粉红色就会被人说‘装嫩’。”

    女性成长的镜像:芭比一直在跟我们一起成长

    如果你以为电影《芭比》是给女孩们看的,也许错了,因为在我看来,它是一部给成年女性的电影。尽管电影的色彩和制作充满梦幻动画效果,但它真的是一部“说理”而非故事性强的电影。它探讨的是“女性如何成为自己”的议题。

    故事开始于芭比们所处的童话世界“芭比乐园”。作为芭比首部真人电影,本片的还原度极高,不但精心打造了一个与动画无异的豪华别墅,连女主玛格特·罗比的穿搭也展现出芭比的完美衣橱。话说某天,经典芭比突然出现了“生存焦虑”,最可怕的是,她不再是适应高跟鞋的足型,脚尖着地,而是变成了和普通人一样,整个脚掌着地。她渴望走进现实世界寻求答案。高跟鞋与平底鞋,在电影里象征着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

    穿越到现实世界的芭比有些目不暇接,她茫然地坐在长椅上,椅子的那边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芭比说:“你真好看。”老奶奶说:“我知道。”

    那一刻我想到我的老母亲,80多岁的她,“真的很好看”。我对“长椅上的老妇人”这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它让我们看到——女性群体之间的看见、承认、联结。老奶奶的潜台词是:“我不仅仅要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觉得自己美,也要在风烛残年的时候觉得自己美,并把这种对于美的主体感觉传递给后来的女性。”

    显然,电影中丑女贝蒂的那段台词引起了很多女性观众的共鸣。

    “你必须瘦,又不能太瘦,你不能说自己想瘦,你得说你是为了健康,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瘦;你要有钱,但是不能张口要钱,否则就是俗;你要往上爬,但不能靠手腕;要有领导力,但不能压制别人的想法;你必须喜欢当妈妈,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上;你要有自己的事业,但同时你得把身边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如果男人干了荒唐事,可如果你公之于众,他们就骂你是怨妇;你要为男人而美,但不能过度,让男人有非分之想,或让女人有危机感。”

    当芭比走出乐园,不再是商品,她就是生活中的你我——在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可以是母亲、女儿、员工、领导……也承受着现实社会里被忽视、被误解的命运。是的,芭比代表的是万千女性,是那些压抑过或者遗失了纯真梦想,期待重回自我的女性同胞。

    今年64岁的“芭比”,最初是露丝·汉德勒送给女儿的礼物。当她发现她的女儿芭芭拉除了为婴儿娃娃扮演妈妈,提前演习贤妻良母,几乎没有什么可玩的,而儿子肯,玩具五花八门,他可以在游戏中想象自己是消防员、牛仔、外科医生……作为一名玩具行业的从业者,露丝希望女儿也有可以投射梦想的玩具。在一次家庭旅行中,她受德国漫画人物的启发,于1959年创造了以女儿芭芭拉的名字命名的“芭比娃娃”。

    随后在1963年,企业家形象的芭比就出现了,两年后芭比作为宇航员登上月球,1973年她当上了外科医生,1992年她第一次参选美国总统……如今64岁的芭比,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打破女性职场的天花板。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芭比“性感”的形象和缺乏教育意义的“换装”“化妆”“恋爱”等玩法,都与我们的价值观相去甚远,所以一直都对它不屑一顾。而这次观影,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一贯被物化、被误解的“芭比”。

    女性从来不被定义,“成为自己”是最迷人的风景

    在电影最后,经典芭比又遇上了一个老奶奶,她就是芭比娃娃的设计者露丝。

    露丝对芭比说:“我在创造你的时候,对你是没有要求的。你成为自己就好了,如果你想变成人类,不用经过我的允许。”

    母亲们总是待在原地,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但我有义务告诉你,成为人类可能面临什么后果。允许(而不放任)孩子做自己,提醒前面可能有什么危险,并让她为自己承担责任。这已经是“足够好的妈妈”。

    一前一后两位老者的出现,的确是电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前者是芭比来到人间的“精神向导”,负责鼓励芭比勇往直前;而后者是“无条件的母爱”,象征着包容与慈爱。她们在助推芭比走向不被定义、成为自己的旅途。

    露丝曾说:“每个小女孩都需要一个洋娃娃,通过它来实现自己对未来的梦想。”这是她的设想初衷,她希望芭比能够代表——“女性,有选择”。

    当曾经象征完美的芭比开始走向不完美的真实,就像电影里的芭比,脱掉高跟鞋、穿上平底鞋,放下踮起的脚尖,选择面对现实,成为一个会变老、会有“橘皮组织”但拥有完整姓名的真正女人。

    是的,对于女性来说,“成为自己”是一条最难的路,“成为自己”也是人生最迷人的风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