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新闻深1°

版面: 视点评论

江苏连云港3000余位女性齐心挖出一条长达15公里的“妇联河”

流淌了65年的初心故事


    今日“妇联河”的亮丽景色。  连云港妇联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 朱萍 张莉

    金秋时节的江苏连云港云台山脚下,成片的金色稻田在阳光下耀眼夺目,一条宽阔的长河静静川流在广袤的大地上,它像一条绿色的玉带围住了云台山。

    这条河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妇联河”。

    东自凤凰嘴,经南城通达烧香河,“妇联河”全长15.1公里,涵养着云台街道、云台农场、云台林场5万亩农田的农业和云台山南部山区5万亩山场,也守卫着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这是全国唯一一条以“妇联”命名的河流,“妇联河”还被写入了地方档案,刻进了岁月时光。

    这条河为什么叫“妇联河”?它是如何发起和建设的?在奋进的新时代里,“妇联河”又以怎样的精神引领时代、开拓未来?

    初心:3000多位妇女的不悔选择

    “女人也能顶半边天,不就是挖土、运土嘛,那个时候我们也都年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我们就拿着筐、扛着扁担,去干了。” 一直生活在云台乡的顾佃花就是当年挖河的女工之一。出生于1943年的她当年上河工时只有15岁,如今的她头发花白,脸上爬满皱纹,说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心潮起伏。

    “‘妇联河’的前身是连云港市云台乡各村的排水渠,非常窄。每次山洪暴发,水排不出去,大片的庄稼被淹,实在可惜!”当年云台乡山东村生产大队的会计汪长业回忆道。“每次一下大雨,水就漫到家里,住在低洼处的人家,还得往高处躲洪水。” 当年参与“妇联河”开挖的河工之一、山东村村民陈同兰感慨地接过话头。

    由于村里的小河沟基本起不到泄洪排涝的作用,云台乡的众多村民们深受洪涝灾害影响,拓宽河道的问题摆到了当地党委、政府面前。20世纪50年代正是全国兴修水利工程的黄金时期,荆江分洪工程、修建官厅水库等众多工程的成功,充分印证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各地掀起了大兴水利的浪潮。1958年,云台农场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决定正式开挖排灌河,把各村的小河沟连起来,修建成既能防洪排涝,又能保障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

    但是开挖排灌河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人力。

    “当时乡内的男性劳动力,八成以上都去外地参加省、地、县的重点水利工程了,村里只剩下没有挖河经验的女人。” 曾担任山东村生产队三队队长的曹子俊老人回忆道。

    为了尽量多地动员起周边的村民,缓解人手不足的困难,当时的云台公社党委书记一个村一个村挨个动员,就这样,一支3000人的挖河“娘子军”被组织起来了。“当时云台公社一共11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差不多有两三百人参加工作,主要人力都是妇女。”汪长业回忆道。

    坚韧:隆冬里妇女们团结奋战

    为了不错过农时,女工们必须在冬天的农闲间隙抢抓时间,挖通河渠。而1月份正值隆冬,河水结冰,泥土也因气温降至零下而变得坚硬无比。

    “当时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十分艰苦,一镐子下去,泥地只是砸个白印子,根本挖不动,但既然定下来任务,就一定要完成。”几十年过去了,参与挖河的王兰英老人语气坚定。

    因为需要将河床挖开,将河底的泥土挖出来,在北风呼啸的严寒中,女工们踩在冰雪交加、湿软起滑的泥土上,用铁锨、筐子、扁担等简陋的工具挑战浩大的河工工程。

    刚开始,女工们是用筐子来运输泥土,她们三人一组,一人挖泥,两人抬筐,一筐一筐地将泥运输到河堤两岸。“一个筐子装满泥将近200斤,我就和另一个同伴两人抬着,吭哧吭哧地把泥搬到河岸边堆好。因为每天要抬几百筐,肩膀全磨破了,血糊糊的,回家用清水洗洗,第二天继续抬,伤口总也好不了,茧子摞茧子,大大小小的冻疮更是家常便饭。”顾佃花说,“我们为了抢进度,仅靠肩扛手挑人海战术运送泥土,还是慢啊,就自己动手制作土工具,由木工造小推车架子,然后找农具厂的人帮忙车钢珠子,制造轴承,一共组装制作了10多件小推车”。

    虽然小推车能装更多的土,但只有男人才有足够的力气一个人推起小推车。不过,女工们也不甘示弱,她们两人一组共同推起小车,一趟一趟地运送着刚从河沟里挖出的泥土。有了小推车,运输的效率明显提高了,平均7趟就能运完1立方泥土。

    为了保证完成计划,女工们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从村里走上四五公里的路到河边,晚上天黑透了,才回到村庄。因为中午不供饭,回家的路程长,女工们就吃些豆饼、生山芋快速充饥,“这样干一天,能得7个工分。”陈同兰说。

    妇女们下河挖泥,男人们又外出干活,孩子们没有人照看,有些妇女只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带到工地上,不长的河岸上,摆开一排摇篮……

    “妇女们都是好样的,男人干的活,她们一样干,还要管着孩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让我们男人都佩服。” 曹子俊竖起大拇指。

    守护:“妇联河”灌溉云台万亩农田

    3000余名妇女,90天的奋战,115万方的挖掘,15.1公里的河渠挖成了。

    1958年4月,这条河渠顺利竣工。1959年3月,为表彰云台妇女挖掘大型河道的突出功绩,灌云县人民政府将原名环山大沟河更名为“妇联河”。

    “妇联河”挖通后,承担起了土地灌溉、防洪排涝的功能,为云台乡2.2万余亩农田生产带来极大便利、提供了有效保障。“有了这条河,再也不用担心山洪了,再也不会淹了,从山上流淌下来的洪水一个小时就能排水入海。我记得1962年山东村一共3800亩地,粮食产量达到60万斤,之后产量逐年上升。自从‘妇联河’挖通后,我们村庄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汪长业笑呵呵地说。

    为了维护好辛苦建成的“妇联河”,各个村庄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疏浚,清理淤泥并拓宽河道。“妇联河”从1958年挖成之初的河面宽不足10米,经过几十年不断维修,已经逐渐拓宽至30米,集水面积达到95.23平方公里,汇流面积达58.2平方公里。

    当地政府也不断加强配套工程建设,更好发挥“妇联河”的功能。“妇联河”挖成65年间,云台乡共架设了5座农桥、46座建电灌站,装机容量达到1557千瓦。每年仅通过“妇联河”运出的石料就高达70多万吨,价值5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云台经济的发展。

    “这条主要由妇女挖成的‘妇联河’将世代守护我们,没有这条河我们肯定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日子。这条河挖成了,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好了,再苦再累,都值。”参与“妇联河”开挖工程的郁正兰笑着说。

    传承:港城女性引领新时代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妇联河”正在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漫步于“妇联河”边,河面宽阔平缓,河畔的防护林郁郁葱葱。65年前的往事,如同静静的河流,渐渐地融入了历史的洪流中,逶迤向前。

    曹永爱是土生土长的云台人,他的爷爷是当年的水利干部,从他记事起,就听妈妈讲起挖“妇联河”的往事,“母亲已经过世了,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会回忆起老一辈人寒冬腊月大干水利的场景,觉得没啥事是挺过不去的。”现在,曹永爱把老一辈的故事当作整个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如今,“妇联河”河工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港城妇女姐妹。六代“雷锋车”车手,500多位姑娘,“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誓言,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王仕花和她的丈夫王继才30多年来坚守孤岛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奉献担当的时代内涵。

    薪火相传,精神不灭。

    东海县洪庄镇薛团村的广场上,妇女姐妹们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招呼后,迅速安静下来,她们正在观看的是“小马扎巾帼流动课堂”薛团村专场演出活动,快板《小马扎拉呱》让她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了解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妇联河”老河工们的故事能世代传承下去,连云港市妇联将妇女思想政治引领融入百姓生活、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创设了“聚人气、冒热气、接地气”的“小马扎巾帼流动课堂”,累计开展“小马扎大舞台”等各类宣讲1万多场,线上线下覆盖群众40万+,免费开展法律咨询、便民义诊、心理关爱等巾帼志愿服务4000余次,惠及2.6万余人次,打通了引领、服务、联系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激扬巾帼志,立业建新功。如今,230万港城女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矢志不渝、勇担使命、自立自强、甘于奉献”的精神,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精神风貌,积极投身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战场,在各个领域施展才华、拼搏进取,在各条战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积极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巾帼智慧、巾帼力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