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看电影

版面: 文化周刊

《再见,李可乐》:谈生死话题,仅温情难解


    面对生离死别,一剂温情的“猛药”似乎诱人,却远远不够。我期待在诠释离别的影片中看到对现实更冷静、更“硬核”的回答——当亲人的陪伴与庇护真的不再时,我们应如何坦诚地面对离去,勇敢地继续生活。

    ■ 范语晨

    “愿此生想见的人,真的会再见。”

    看到《再见,李可乐》海报上的这句话时,我能够想见,这部电影应是关于生死别离的故事,也大抵会有一个温情的结局。

    果然,如我所猜想的那样,故事的开始,是突如其来的离别之痛。吴京饰演的父亲李博宇带谭松韵饰演的女儿李妍到新疆阿勒泰,去完成李妍18岁之前去滑雪的愿望。然而,由于李妍滑雪时戴着耳机,在遇到危险时没能及时听到父亲的呼喊,两人遭遇意外。父亲李博宇经多天抢救后脑死亡,闫妮饰演的潘雁秋不愿让丈夫继续经受毫无尊严的折磨,签字同意拔管。

    失去至亲至爱,给李妍和妈妈带来的,不仅是难以愈合的伤口,更是伤口上难以拔除的“刺”——自责、误解与怨怼。

    误解的起点,是李妍不接受母亲放弃治疗的决定,她在强烈的自责中,宁愿“爸爸浑身插满管子,我照顾他一辈子”。而在此后的生活变故中,李妍对妈妈的误解不断发酵:李博宇生前经营的串串店在他去世之后不断亏损,潘雁秋无力承担,决定转让,却遭到李妍的强烈反对;而李妍高考在即,作为老师的潘雁秋对她的管理愈加严格,也激起了她的叛逆情绪……尚未成年的李妍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中,她看不到妈妈坚强背后深深的痛楚、也很难完全理解妈妈背负着的生活难题。在她眼中,离去的爸爸定格为最温暖有力的存在,而妈妈却成了一个冷血、强势、无趣的人,不懂得她的内心,也不爱护爸爸生前倾注情感与心血的小店。李妍从情感上觉得,妈妈一切“向前看”的生活决定,都是对已逝父亲的背叛。

    至此,影片其实抛出了很多关于生死的深刻现实话题——看着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亲人,选择让他有尊严地离去还是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病人的意愿与自身的心安,如何判断取舍?未成年人遭遇至亲的骤然离世,其心理创痛如何疗愈?面对女儿越结越深的隔阂,母亲该如何消解这双重的伤痛,帮助彼此从过去走出来?

    正当这些问题将观众引向更深的思考时,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却令人有些失望。影片对这些问题的抛出与呈现尚算细致,却没有给出同样细腻的探寻与解答。面对走不出来的伤痛,影片给出的解药是一只奇妙而温暖的萌犬——“李可乐”。曾经执导“神犬”系列的导演王小列,依然擅长用人与动物的温情来推动故事。在安顿完父亲后事,回到成都上学后,李妍在路上偶遇了一只从宠物店逃出、朝她跑来的拉布拉多犬。母亲起初坚决不允许她养狗,但却架不住这只狗狗向着李妍执着“奔赴”。被李妍起名为“李可乐”的拉布拉多,就这样加入了母女俩略显拧巴的生活中。

    渐渐地,母女俩发现,狗狗“李可乐”的出现,似乎是她们用思念将李博宇召唤了回来。“李可乐”如李博宇的化身一般默默守护着她们,用奇迹般的灵性化解着她们的生活难题和情感困境:“李可乐”总能在必要的时候机智地找到李妍、保护李妍;暴雨天串串店漏电,“李可乐”纵深一跃及时拉掉了电闸;母女俩苦苦寻找李博宇生前的锅底配方不得,“李可乐”却机智地提醒她们秘方是加入可乐;甚至连李妍结婚时,已经罹患脑癌的“李可乐”都能够在婚礼那天咬断自己的输液管,用最后的生命陪伴李妍走到新郎身边……

    萌犬“李可乐”的加入缓和了李妍与母亲之间的火药味,让她们在似乎回归的、父亲的陪伴中继续向前,努力生活。而“李可乐”的患病,让李妍再次面对了高中那年的难题:医生让她们在继续治疗“李可乐”和让它安乐死之间作出选择。李妍不忍看着狗狗受苦,也重新理解了当年妈妈的心境。当年,妈妈替不满18岁的她做了决定,扛下了她的怨怼,而这次,她决定亲手在宠物主人同意书上签字。在重新失去所爱的过程中,李妍完成了与过去的真正和解。

    经由“李可乐”的离去,爱与理解的故事推向了温情的高潮。在婚礼上看到“李可乐”跑来的全场泪目中,在送走“李可乐”时的母女相拥时刻,影片似乎是足够治愈、足够“好哭”的。但我却总觉得,影片里的温暖与疗愈有些空洞与漂浮。在通往圆满的叙事中,好像少了些必然的挣扎,少了些痛苦的成长,少了些浸润在绵密日常中的彼此懂得,一只从天而降的灵犬就像温情而神奇的催化剂一般,还没等观众反应过来,就已经按下了彼此理解的加速键,让观众在情绪上飞奔向大团圆的终点。也正是因为无所不能的“李可乐”,故事开始时抛出的那些引人深思的“线头”,似乎也被萌犬带来的甜度包裹起来,按下不表。

    一向擅长动物视角叙事的王小列导演,此番依然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书写上,给了观众一份不错的答卷。但,在处理生死离别这一话题的影片中,“李可乐”承担的情感与叙事角色,未免有些简单了。面对亲人离去所造成的创痛时,用人与动物的特殊情感切入,去重思爱与陪伴的可贵,克服自责与愧疚,从而正视、接受已成事实的别离,这当然是十分有价值的尝试。然而,现实中没有万能的灵犬,也没有重现的陪伴。仅仅让动物成为故人的化身,幻想昔日的守护再度出现,填补主角的感情缺位,绝对不是这类尝试的最佳解法,也不可能导向更深一层的生命理解。这种简单的处理,使得影片开头与结尾的两次“离别”看似构成了主角成长的完美闭环,实则流于被挖空了内核的形式美感。

    作为父爱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李可乐”这一动物角色的简单化,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影片对家庭关系塑造的程式化。当观众期待吴京、闫妮和谭松韵这个演技在线的组合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时,看到的却是影片闪回故事中脸谱式的“温馨家庭”:母亲刚中有柔,父亲慈爱亲切,女儿天真烂漫。多次闪回的昔日家庭画面中,开怀大笑有之,阖家团圆有之,亲昵的碰额头互动有之,但我们在这些温情的蒙太奇中,依然读不出只属于李妍的、独一无二的父亲样貌,因此也很难看到,李妍在“李可乐”的陪伴与启示下,究竟参透了父爱的何种含义,又对母亲和家庭关系有了怎样的重新认知。

    “愿此生想见的人,真的会再见。”观影结束,这句话再度出现在银幕之上。此时,我能够深深理解影片中“李可乐”身上寄托着的那份浓浓的渴盼——我们多么想要再次见到故人、延续彼此的陪伴。

    然而,面对生离死别,一剂温情的“猛药”似乎诱人,却远远不够。我期待在诠释离别的影片中看到对现实更加冷静、更加“硬核”的回答——当亲人的陪伴与庇护真的不再时,我们应如何坦诚地面对离去,勇敢地继续生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