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心灵舒坊

版面: 文化周刊

我家住在东岭下


    许多年已难见过年仪式了,春节不再舞龙舞狮,而读到这里,一股热流涌将出来,泪旋眼眶。读村志,有一种别人无法体验的感受,也有一种读其他任何书都不曾有的心情……

    ■ 刘诚龙

    “绿发寻春湖畔回,万松岭上一枝开。而今纵老霜根在,得见刘郎又独来。”这是苏轼写给他人的,读来好像是给我写的。这里的湖畔貌似老家的山塘,这里的万松岭上,说的恰是老家东岭。人之寻根意识,或谓归属感,越老越发强烈,顽固地要去寻根。很多人曾问我哪里人,我不假思索,答曰:“东岭刘家的。”其实那时,我们铁炉冲整体划到了一个叫“石桥”后来叫“双石”的村里了,我之归属感依然还在“东岭”,正如我常常对人道籍贯,我说我是“新化”的,其实在我出生10多年前,我们乡镇早已划归现在的邵阳了。也就好几年前吧,政府搞了合村运动,拟将我们院子整体划到三溪村去,乡亲们跳将起来,蛮多人号召村人要去上访,非回东岭不可。如乡亲所愿,我们铁炉冲回到了东岭。

    这不是行政村的问题,而是认祖归宗之心如火一样,始终燃烧,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基因,千里万里,千年万年,回不到根,也要寻到根处。正是合村前后吧,东岭村老支书刘楚安公,打电话叫我回老家去撰写《东岭村志》,让我既惊又愁,暗喜还疑,一个村也要出一本志书,其工程也大矣,其志气也宏焉,搞得出来不?一者我还没有退休,专行此事,不太可能;二者,少小离家,老大没回,对家乡已没那么熟悉,无从下笔,潜意识中也有疑心,担心这本书搞不出来,婉言相拒了。

    有多少人对自己村、自家院落很熟悉呢?后来我知道,楚安公分别找了各个院落在外的“秀才”,叫他们分担撰写自家院落的写作任务,而其他人却跟我一样婉拒了。我以为这事也就是“族老”们临时起个兴,无聊动个议,多是知难而退,大半无果而终。不想,2023年仲夏,楚安公发来三四十万的村志文稿电子版,厚如红砖,叫我大吃一惊。我不行,自有行者,我无能,自有能者,乡亲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历时三五年搞出来了,真让我佩服。

    东岭何以称东岭?铁炉冲何以称铁炉冲?之前,我一点儿概念也无,读了村志,方才明白。原来老家东岭,还是皇帝亲赐的,公元1225年,原任邵州府防御使的赵昀,天降大喜于斯人,召其回朝即皇上位,是为宋理宗,他自山那面的资江小溪码头启程,回望客居之地,也生依依难舍之情,拟将此处山川形胜,纳入眼底,输入记忆,回望对面山上,脱口而出,“东之岭也,秀之表也”,说的正是大金山脉东之一隅,恰是我地先人之所居。这个说法真与假,难说,赵昀在我们这里留下很多传说是真的,邵阳古称宝庆,即来自宋理宗,他登基后,拟年号曰宝庆。

    我一直不知铁炉冲名字何来,读了村志,很是惊讶,我们院落最早的称呼是六里巷。丘陵起伏,群山环绕,当是时也,古木参天,荫翳蔽日,而这里在清朝那会出产铁,家家户户都炼铁,铁炉高耸,炉火熊熊。外面来买铁的,被山遮雾盖,不知六里巷在何处,乡亲干脆起名铁炉冲。这让我不禁想起,我曾去我家对面菜园挖土种茄子、辣子,时不时挖出一块铁坨坨,一种冶炼过的非常坚硬的赭红色坨坨,我原来怀疑是当年大炼钢铁的产物,谁知这在清朝,我们院落早已开始了“钢铁产业”。

    我对东岭起名有所疑,老家居大金山之东是真的。宋理宗口含天宪曰东岭,是1000多年前,我们祖辈到这里是500年前。原先一直有个疑问,我们祖辈是这里的原住民吗?读了村志,释了疑惑,我们是500年多前从江西迁移来的,老祖宗迁来这里,最先住“老屋场”,后来子息繁衍,开枝散叶,生了五子,各寻周围山郭,各安其家,相距不是太远,也不是太近,形成各自所居的院落,东岭刘家古有五行六院之说,五行者,开院落之祖也;六院者,分别是老屋场、沿塘冲、龙塘坪、大塘冲、曰盛铺、麦畲里、铁炉冲。后来各有分家,我们铁炉冲又有一支,转到石道冲去了,各院行政区划几经变化,不变的是认祖归宗之心,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有的中国心。更让祖先无法想到的是,沪昆铁路开通,高铁站落地东岭,名邵阳北站,改变了茅檐低小的农村气象,高楼拔地而起,甚有小城规制了,又专辟移民点,不同地方的人移居东岭,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文化。

    许多年已难见过年仪式了,春节不再舞龙舞狮,而读到这里,一股热流涌将出来,泪旋眼眶。读村志,有一种别人无法体验的感受,也有一种读其他任何书都不曾有的心情,我键盘敲铁炉冲、石道冲、老屋场这些地名,心头是在念长沙、上海、北京,好像这些外人根本不知的地名,有着天大的名声;读到志中遇到一个词语,外人不会当么子事,而我好像是一颗星球撞击心胸,引发巨爆。很多往事络绎来我记忆深处,一幕幕乡村图片胶卷般呈现脑海。读村志书的美好,无以言表。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东岭村志》,都是按照志书的体例与规制,布局谋章,行文造句,比如第一章《建制》,叙述了东岭自明朝以来的历史沿革与行政变迁;第二章《院史》,记叙了东岭各个院落源流与人才;第三章《姓氏、人口、古迹》,记叙的是人口变化、移民文化以及祠堂、亭庙;第四章《自然、地理、水系》,记叙的是气候、地形与溪流山塘,举凡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财税、手工业、工商贸易、农耕饮食、乡村文化等等,都辟专章,分别介绍,一本村志,就是一个村的百科全书。

    《东岭村志》之编撰,都是老前辈与土秀才在历在为,外出游子或有其他支持,却无文字贡献。一者可见本地人文素质之高,拿出一个人来,都能武一段文一番,二者也保证了志书原汁原味,无甚文装文饰。自然也因档案难找,多凭口耳相传,志书挂百漏百,记载到底不全,或者还有不准。这是没法子的憾事。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