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焦点透视

版面: 新女学周刊

聚焦“新发展阶段女性研究与培训新使命”


    阅读提示 

    日前举行的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全国妇联-延边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创建10周年纪念暨“新发展阶段女性研究与培训新使命”学术会议上,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围绕“女性身心健康与生殖保育”“女性社会发展与性别文化书写”“女性文艺创作与婚恋文化解读”“女性生活样态及其社会参与”进行了探讨。

    ■ 倪卓卓 高朗初

    近日,由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延边大学妇女儿童健康中心、延边大学研究生院、全国妇联-延边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共同主办的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全国妇联-延边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创建10周年纪念暨“新发展阶段女性研究与培训新使命”学术会议在吉林省延边大学召开。来自中华女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及硕、博士研究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大会,围绕“女性身心健康与生殖保育”“女性社会发展与性别文化书写”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交流研讨。在开幕式上,延边大学副校长张玉红,吉林省妇女学会副会长、长春市妇联副主席吴莹,延边州妇联主席韩丽莲,延边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崔昊震,湖南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原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分别致辞。

    女性社会参与及生活样态

    生理性别差异影响着女性社会参与,社会性别扮演关联着女性生活样态。中华女子学院教授魏开琼,基于对D市三个个案的考察解读了妇女社区参与中的“情感”维度。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吴莹介绍了家政学学科的由来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家政学的现状与走向。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罗海云指出了“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非遗“女书”的创造性转化及其创新性发展。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曾海燕给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延边大学讲师金香引入冲突与增益两个自变量来说明边疆民族地区女性工作—家庭关系异质结构的合成及催化衍变。延边大学讲师倪卓深层描述鄂伦春族女性萨满人生历程并阐释了社会变迁影响下鄂伦春族精英阶层及女性群体的社会身份与角色地位转变。

    女性身心健康与生殖保育

    生殖保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女性身心健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苏亦平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指出当今社会女性更年期妇科疾病的民众认知基本状况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与诊治。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妇女儿童健康中心主任医师金贞爱结合数十载从医经历分享了家庭叙事生态与女性健康的内在关联。延边大学教授崔文香从现代性技术革新出发探讨了当今时代护理行业为改善女性生命质量、重塑女性美丽人生的应尽之责。延边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于延辉基于延边地区的实际,探讨了吉林省边疆民族地区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侧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内科护理单元护士长朱春莲结合医疗护理实践给出了在提升女性身心健康质量中重视地域特征、强化人文关怀的经验与案例。

    女性文艺创作与性别文化书写

    不同时代的女性及性别文化主题文艺作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女性社会身份及社会公众对于性别文化的认识。湖南女子学院讲师林翠云解析了女性写作及其文学表现。辽宁师范大学讲师朴哲希和硕士研究生张其潇以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为中心分析了女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的乌托邦叙事及其自我主体性探索。中华女子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奕霆用民族志的写作方式阐释了A区儿童福利院类家庭母亲情感拉扯中的特殊母职实践及其对于所属身份意识的自我表达。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肖鹏以小说《十二楼》为中心探讨了中国古典婚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规约对于作者所处时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映。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杰基于阎连科在《她们》中对女性群体困境的描述,指出文学作品对于“揭开”现实社会女性“被遮蔽的隐痛”的积极功能。

    女性研究青年力量的跨学科对话

    会议还以跨学科对话打破学科局限,拓展妇女/性别研究“生力军”的多元视野。吉林大学硕士生郭子宸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主义视角下的婚姻商品化程度及其趋势。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石家铭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归纳了边疆民族地区学习型女性社会组织的基本发展模式。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代芷珊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就西方女性教育思想对我国女性教育的启示给予个案分析。延边大学硕士生王冬莉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论证了媒体形象对于女性运动员社会评价的导向性功能。

    在会议总结环节,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金花善主任建议:第一,新发展阶段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事业应面向新时代、迎接新发展、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第二,“落地”研究,“落实”培训,提升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性,将妇女/性别相关培训落到细微实处。第三,以跨学科对话凝聚意识,多元协同推进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事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积极贡献来自妇女/性别研究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