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什刹海

初见他乡如故乡


    傅村镇畈田蒋村艾青故里

    施复亮施光南故居

    金义新区多湖街道垄窑村

    美丽金义新区    胡赣昌/摄

    一边是古朴诗画田园,一边是现代城市文明……古老与年轻,新与旧交相辉映,时光在这里交错,古今在这里对话,金义新区每一天都在翻开崭新的一页,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钟玲  文/摄

    踏上归途时,是没有想过的,饶是几日不见,便想念起那里的秋叶与草色,那里的暖阳与雨幕,甚至是一簇青苔、一盏灯笼、一座石桥、一方天井……抑或是走过的小径,越过的小溪。

    癸卯年冬,在江南。

    跟随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共金华市金东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美中国行——走进金义新区”全媒体主题采风活动,走进浙江金华,流连于金义新区的山川大地,本是初见的他乡,却生出如见故乡的欢喜。雪夜未眠时仍不禁遥想,蒲塘村的那些池塘边,是否又迎来了他乡旅人从此经过?坡阳古街里挨着一座古宅生长的那棵树,鲜艳如初的叶子是否还在随风摇曳?琐园村的怀德堂,木质楼梯那吱吱呀呀的声音,是不是又被新的过客听了去?山头下村文化礼堂前,与狗狗做玩伴的小女孩儿是否依旧在那里嬉戏?

    一点一滴,如梦的记忆,让人如何能忘记呢?那片温柔多情的土地。

    古韵——在这里,触摸历史脉动

    “万古山川如昨

    梦中有谁来过……”

    金华古称婺州,800多年前宋代词人李清照曾在这里居住过,并写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名句。此行所至的金义新区,前身是会稽郡长山县,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孕育了明初文首、明代儒学集大成者宋濂,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共青团中央首任书记施复亮,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施光南,以及诗坛泰斗艾青等英才俊彦。如今,这里是浙江省第三大城市群、第四大都市区的核心区,是连接金华、义乌城市群的黄金主轴。虽然,时光不复,但古韵犹在。

    走过大大小小的一座座古村落,和印象里的江南并无二致,所到之处,不是青瓦白墙,便是曲巷阡陌;不是绿荫映池,便是古道宗祠。倒是,在一样如画的风景里,这些古村落还有各自不同的样貌——琐园的青石长街幽巷、郑店的小桥流水古道、长塘徐的农耕味道、红色历史……每一座古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

    看得见的古风。

    阳光正好时,漫步古村琐园。这里有明末清初时的厅堂20余座,是金华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一口气参观了严氏宗祠、怀德堂、忠恕堂……都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居的模样,唯惊讶的是,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主题。怀德堂的整个厅都被装扮得红彤彤的,在这呈现的是古代的婚嫁习俗;忠恕堂里斑驳的墙壁,一张张依然清晰的墙画,上书明显带着时代印记的宣传口号。那些墙画,勾勒出了栩栩如生的人和物,也勾勒出了妙趣横生的劳动场景。

    听闻,距离严氏宗祠不远处还有一座永思堂,是江南最大的女祠堂。相传严氏家族有位太公严元善,儿子严舒泰早逝后,严舒泰的妻子郑氏一人撑起了这个家。她持家有道,却被一条族规触动,这一族规言明妾、侧、副室卒后灵位不能置于祠堂正中的正龛里。郑氏提出此规极不合理,有失公允,于是另建家庙,取名“永思堂”,而后还废除了这条不平等的族规。能以女子之力挑战彼时至高无上的族规,不得不佩服她的过人胆识。只可惜,那日行程匆忙,并未能寻“永思堂”其踪而身临其境。

    以婺剧为代表的郑店村,则是另一番景象了。被灵岳山围绕的郑店村,具有江南婺州古民居的典型特色,门前流水潺潺、屋后绿树成荫,零星树叶已是黄色,偶尔随风飘落……独自一人穿行在村中曲折幽深的小巷,越走越远,越来越静。经过上马石,行至古驿道,只见窄窄的一条小路通向远方,壮着胆子往前走了走,终于还是怕了这万籁俱寂的时光,选择了折回。后来才知,那是一条通往永康、武义的古时商道。回略喧闹的郑店婺剧博物馆的路上,偶然得见,一四方井前,一位老者正坐在池边用井中的碧水专心地清理着几条小鱼,两位杨门女将盛装打扮的婺剧爱好者刚好也从此经过。一静一动,颇有意趣。心想,不是哪一座村庄,都可以看到这样“古今”交汇的景象吧…… 

    雨中的山头下村,又不同了。青石板路因雨水的浸润变得更加光亮,茂盛于小路两侧、稀疏于小路中间的青苔也如洗了澡一样,更绿、更新。这个有550多年历史的“蝴蝶形”村落,是“一代词宗”沈约后裔的聚居地。不熟,有点迷路,弯弯绕绕地,在小巷里转来转去,待到宽阔处,才醒觉,虽然没有油纸伞,可这古街古巷的风景,何尝不是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呢?

    是雨的缘故吧,整个村庄一片寂静,在一民居前停驻,院内偶然传来狗吠声,有点好奇,便轻轻叩响木门,听到里面传来一声:“请进。”后便推门而入。不想,那看似寻常的宅子,内里竟别有洞天。天井下,小小的院子里围坐着十几个人。见有客人来,他们简单招呼了一下“随便看”,就依然故我了。环顾四周,角落里两大缸浸泡着的红米格外鲜艳夺目,主人笑着说:“那是酿酒用的呢,喏,我们自己酿的酒。”

    有点犹疑,这是酒坊?他们身后已看起来有些年岁的木柜道出答案,原来这竟是深巷之中藏着的一家小店。没有招牌、商品不多,聚集着乡里乡亲,闲时聊天玩闹。如若不是柜子上方的电视里正播放着一部新开播的电视剧,定会恍惚,今夕是何夕?身旁传来声音:“这家小店几十年来一直如此,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模样。”

    呵,果然“历史”悠久,还带着那种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看得到的红色历史根脉。

    在已有1000年历史的长塘徐村,见到一种纯手工制作的豆腐皮。据说,那里的豆腐皮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400多年,从浸泡黄豆、打浆到最后出成品,要经过繁复的十几道工序,小小的豆腐皮制作坊,不高,抬起头来全是一张张晾晒着的薄如蝉翼的豆腐皮,看了又看,也没懂对方是怎么将那豆皮挑起来的?想来,毕竟这也是一种非遗技艺,哪里是我可以学得会的。

    除了远近闻名的豆腐皮,长塘徐还有一家农耕博物馆,走进去便看到熏黑的房梁,墙壁上挂着蓑衣,角落里的瓶瓶罐罐……各种各样的农具,都带着古老的年代气息,可是大多名称我都说不上来,更不知距今多久。

    长塘徐村有名,还因为抗战时期,这里发生过两场有名的战斗——长塘徐伏击战和两头塘阻击战。路上偶遇一70多岁的阿姨,热情地推开一民居的木门,请我们入内参观。快人快语的她说自己的家人是徐守统,也是革命英烈,源东红馆中现在还陈列着他的照片。有意思,还未到目的地,就有人给我科普了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在源东一带的抗战历程。她还将住在宅子里的老奶奶也介绍给我们。那是她的婆婆黄素秋,头发已花白,衣着干净整洁。老奶奶微笑着用方言与我攀谈,旁边她的儿媳就一直翻译给我听。她说自己虽然96岁了,但身体很好,至今仍是一人独自居住,还可以自己做饭。虽然,老奶奶的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她和善的笑容,她的热情好客,却是十分难忘。

    听不懂乡音又如何,在乡间生活安逸自在的老人们,对陌生人的慷慨,温暖了岁月,也温暖了过客。

    任世界纷扰喧闹,于此,却有一种寻遍万里山河,终遇世外桃源般的内心安宁——哪怕心中游弋着汹涌蜿蜒的爱与哀愁,在这里也会被迎面而来的暖阳、从天而降的细雨,一一打散吧。

    诗意——在这里,遇见浪漫的诗与远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烟雨江南总是有另一种韵味,连见多了的花草树木、流水飞檐都在雨中,有了一分诗意的美。可惜李清照笔下的八咏楼,虽然距离下榻的酒店只有2.2公里,却未曾得见。不过,在仰慕已久的著名女词人到过的地方,到底是觉得亲切了些。

    这里,有诗。

    阴雨绵绵时,去了艾青故居。

    双尖山脚下, 傅村镇畈田蒋村是著名诗人艾青的故乡,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留了大量江南的传统民居,只是一走近便感觉到了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位于村庄中部的艾青故居,始建于光绪年间,是一座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江南民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一进堂楼,左右两侧为厢房,厢房后侧山墙之间做回廊围合,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院落。先走进的,是艾青父母的卧房。

    如今,屋中陈设只有一张深褐色的床,墙壁上挂着夫妇二人的照片。当讲解员告知,艾青便是在那间屋子里出生时,忽而觉得时间仿佛在此凝住,眼前出现的是从未触及过的曾经的繁华,那是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一男婴的温馨、欢笑时光。

    走过一座座古村落,一个个祠堂、故居,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也就是这艾青故居。或许是从前对艾青知之甚少,他有名的诗句都有读过,但对他的过往并不清楚。于是,在厅堂之内看到蒋氏家训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原来,100多年前,艾青的父亲蒋忠樽就有如此开阔的眼界:

    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

    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

    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

    不提其他,单是民国时期,一生长于村野的乡绅竟可以如此思想超前,想到男女平等,对子女同等对待,已是一件极难得的事。

    艾青故居的一草一木,乃至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他的诗歌。优美的、豪放的、深情的……读上一读,心潮也随之澎湃。

    这里,有歌。

    雨后晴空时,抵达源东乡东叶村。位于这里的施复亮施光南故居,是1933年时,施复亮与妻子钟复光亲自建造的。故居的主体建筑,正面为一进五开间堂楼,左右两个楼梯间,两侧厢房各一间,与内大门围合成一天井的三合院式院落。但前院、后园,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景。现在的故居,外部依旧是当年施复亮和施光南父子居住时的旧貌,而故居内存放着施复亮、钟复光、施光南的主要事迹介绍,以及图片资料、复制件和一部分遗物。其中,最有意思也是较为珍贵的,是毛泽东同志赠送的电视机、亲笔信、施复亮的任命书、手稿等等。

    在他们父子的故居,一间一间屋子地览读那些历史的记忆,从中读到的,是他们在那个时代的一腔热血、奋斗激情,以及深深的爱国情怀。拾级而上,在二楼的一间小屋内停下,从开着的小窗,向外望去,屋前的院子里两父子的雕像后瘦而绿的竹直冲天际,一枚银杏叶从不远处飘了过来,是也听到游人的怀念与感慨了吗?还是心灵也受到了涤荡?

    半城诗意,半城歌。畈田蒋村的诗意、东叶村的浪漫,也蔓延到了更远的地方。艾青故居附近的傅村镇小学里,艾青的诗歌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施光南故居外的施光南纪念馆前,广场的地板上处处皆是音符,他的歌不仅写在大地上也飘浮在空中……

    从前只觉得,只要离开久居之地,就是远方,但诗意并不是哪里都有,这里不同,可以寻找得到的,是真正的诗与远方。

    新颜——在这里,看新区的勃勃生机

    “看一场婺剧,

    唱一首道情……”

    这是一首名为《我在金东等着你》的歌,其中一字一句所“拂过”的地方都是金义新区的一张张名片。歌声里,是艾青深深爱过的这片土地,是施光南心中希望的田野,景色不负盛名。这里,是古老的,承载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脉;这里,亦是年轻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金义新区成立三周年。

    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人文底蕴深厚的金义新区,风貌日新月异。

    琐园。在“千万工程”的实施中,古村老宅一起焕发新生,融入非遗、民俗体验、民宿、餐饮、咖啡等元素后,琐园有了古今结合、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雅里。王氏宗祠、知青文化馆、金东区村干部精神陈列馆……“乡情”浓郁的省级文明村雅里,深挖特色文化,通过“农业+旅游”方式,推出红色旅游路线,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横腊。位于山顶的山海云宿,现代艺术气息浓厚,站在空旷的院子里的无边泳池前远望, 满目皆是秋之颜色,浅绿、深绿、黄的、红的……层层叠叠,若是夕阳落山时,那近处的山、远处的云,仿佛连在了一起,让人忍不住按下快门,一张、两张、三张……乡土气息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已让其成为金华北山美好生活的一个样本。 

    赤松镇北山口村,一家佛手销售基地的直播间里,线上销售佛手的直播正如火如荼。伴随着佛手的香气,只一会儿的时间,主播便成交了好几单。北山口村于唐朝末年建村,已有1000年的历史,是金华佛手的主要产地,已经有600余年佛手的种植历史。围绕着佛手产业,北山口村通过电商销售等模式,已打造出了“品牌+基地+旅游”的创新产业模式,佛手产业产值超2000万元,已获“中国佛手之乡”等荣誉。

    还有,“八仙积道”共富带,以八仙溪与积道山作为生态风景区,串联三个村庄、一条老街、百余亩稻田、百余亩果园、百余种新的乡村场景,构建集“吃、住、游、行、娱、购”的休闲业态综合体;金义综合保税区,已招引落地跨境平台商、国际贸易商、菜上物流运营商、金融服务商等200余家企业,进口来源国涵盖德国、西班牙、瑞士、英国、法国、捷克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东地区80%以上的进口宠物粮、浙江地区1/3的坚果都通过金义综保区进口……

    一边是古朴诗画田园,一边是现代城市文明……古老与年轻,新与旧交相辉映,时光在这里交错,古今在这里对话,金义新区每一天都在翻开崭新的一页,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李白有诗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不过在这里,醉倒客人的不是美酒,而是江南风、江南雨、江南人。从此,爱过的城又多了一个新的名字在心上。 

    谁会预料到呢,不过是旅人罢了,可它浓墨重彩地甫一登场,便惊艳了一个陌生人的世界。耳畔,似乎又传来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呢喃,还有“我在金东等着你”的呼唤,这是那片土地和所有人的约定,于我,亦然。哪怕,君问归期未有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