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评论

帮忙写论文、找工作、进行创作,深度参与专业学习……

AI成大学生必备:“进化”还是“惰化”?


    新华社发 王鹏/作

    对一些大学生来说,AI的“省事”更多体现在替代烦琐、重复性的作业或工作上,对于更人性化的处理或者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则难以胜任。

    专家建议,高校应尽早重视AI工具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教育引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过度依赖AI工具对思考力、判断力、学术诚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影响。高校也应积极开展AI与高校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探索AI工具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式,指导和管理学生更科学地使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你好!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的吗?”“我有一项会议口译工作,主题是新能源汽车,能给我一份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表吗?”“当然。”……前不久,接到会议口译任务后,对外经贸大学英语专业的小何(化名)既没有翻动英汉词典,也没有在搜索网站检索,而是熟练登录ChatGPT。对这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发出明确指令不到1分钟,小何便得到了满意答复。

    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工具陆续问世,“有问题找AI”成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新习惯。近日,某媒体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的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4.88%的高校学生曾使用过AI工具,其中经常使用AI工具的学生占据16.3%。

    针对这一现象,有声音认为,AI工具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是时代发展趋势,但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恐致思维“惰化”。面对AI工具的席卷,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如何进一步引导规范学生应用AI工具?这给高校及现有教育体系带来新的启示与思考。

    惊艳:可以改变世界

    大学生会在哪些情况下使用AI工具?将这个问题抛给就读于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多名文、理专业在校生后,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收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其中一些甚至出人意料。

    小何告诉记者,同学们现在使用AI工具的频率很高,包括为口译做译前准备,给写好的英文文章做校对,甚至会让AI工具写论文。

    结合使用体验,特别是“老师认为,随着AI工具的不断进步发展,没准能在交替传译方面取代人”,小何将AI工具的使用体验写入毕业论文,主题即《ChatGPT对交替传译的影响》。

    如何开发更多AI工具使用场景,是同学们之间的高频话题。小何和室友小曼(化名)就曾讨论分享过如何用AI工具求职。

    求职时,小曼首先会把公司介绍、所在行业、岗位描述等统统“丢”给AI工具,令其预测十个公司面试官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她再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专业背景、实习经历等输入给AI工具,让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撰写这十个问题的回答。“真的能省很多精力。”小曼感叹道。

    今年,小曼曾前后在两家知名信息科技公司实习,她对公司内部搭载的一个AI写作工具印象深刻,“非常方便,可以翻译也可以写作,文本是发短信、微信朋友圈还是专业文章、论文,面向老师、同事还是亲朋好友,写作风格是严肃还是口语化,它都能满足。”

    通过实习她也发现,会使用AI工具不仅是实习生们的必备技能,公司内部也会源源不断推送人工智能最新热点资讯,让员工随时了解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出,AI工具的深度参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硕士生小陈(化名)和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小董(化名),都会用AI工具深度参与专业学习。

    小陈经常用AI工具写代码、弥补专业技术上的一些盲点,“使用感很好,几乎所有确定的技术问题都可以得到准确回答。”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现在大脑在处理任务时,都会习惯性从AI工具的管道出发,思考‘提示词’技巧。”

    “AI工具的知识范围很广,而且功能还在逐渐完善、越来越强大,很多情况下可以代替搜索引擎。”在小董看来,虽然AI工具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效果很惊艳,可以改变世界”。

    不仅是学习,一些个性化的需求,AI工具也能满足。

    “比如我们周末想出去玩,需要制定出行计划,AI工具能给出特别具体的规划,包括交通路线、游玩路线等。甚至这个公式怎么算?家里水管坏了怎么办?AI工具也能归纳出一二三点建议,有的还能图文并茂地阐述解决办法。”小曼说。

    除了“方便”“智能”,能与AI工具“对话”,也是大学生们青睐的原因之一。

    “过去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在网站不断搜索关键词。但有了AI工具,可以基于上一条对话不断提问,就像聊天一样。”小曼说,“有机器能像人一样整理好你需要的内容,何乐而不为?”

    质疑:存在诸多缺陷

    “说实话,有了AI,很多时候确实会懒得自己做分析、搜集信息,直接问它就好了。”小曼直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大学生们也会关掉对AI工具的一些“滤镜”,不吝吐槽。

    “我同学曾问AI,历史上知名的女性领导人有哪些?AI给出的名单里却夹杂着一位男性。”小何告诉记者,“不知道怎么写文献综述时,我曾求助ChatGPT,看起来写得特好,但是进一步追问,要求提供相关作者的补充信息时,它却说‘对不起,上面是我瞎编的’。”

    时间长了,小何发现,“如果自己对某个领域不了解,会觉得AI工具很神,什么都能回答得很好。但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有一定了解,再去提问AI,你会发现它存在很大缺陷。”

    “对不起,我之前提供的信息有误。”“很抱歉,我给出的关于中国刑法历次修订的信息是错误的。”……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小许(化名)一边向记者展示使用AI工具的记录一边笑称,“交流使用心得时,我们经常吐槽,说ChatGPT是‘道歉第一名’”,所以“写重要文章时还是不太敢靠AI”。

    “实习时我们也发现,AI工具最突出的弊端在于会‘深度造假’。”小曼认为,“使用者必须掌握一定知识储备和能力,才能辨明AI生成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如果盲从,未必真能提升效率。”

    除了“真实性”问题,小曼也发现了一些BUG的存在。“随着对AI工具了解的加深,我发现,在多轮对话中,用户有时需要不断去重复强调一些关键点,因为AI也会‘遗忘’。”

    通过在信息科技公司实习,小曼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AI工具好不好用,还要看使用者能否‘活用’”。“每个人输入的指令不同,AI输出的内容质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不断琢磨输入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它,让它输出的内容更加符合预期。”

    小曼以写作举例,“如果只输入主题,撞文的概率肯定很高。因此输入时必须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多给AI一些关键、独特的设定,才能让生成的文本更加个性化。”

    对一些大学生来说,AI的“省事”,更多体现在替代烦琐、重复性的作业或工作上,对于更人性化的处理或者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则难以胜任。

    “像同声传译只能由人来做,有时候发言人表达的内容要根据场景、语气等翻译得更加简洁、灵活,只有人才能辨别对方到底想表达什么。”小何说。

    由此,大家对于何时使用AI也逐渐有了分辨。

    “如果一项翻译工作要求不高或者报酬较低,我可能会先让AI翻译一遍,自己再去修改。如果对方要求高、报酬高,或者这项工作能让我进步,我肯定愿意拿出更多时间来精雕细琢、认真创作。”小曼说。

    活用:实现自我“进化”

    “未来使用AI工具将是一项重要技能,要学会驾驭,利用它来提高竞争力,激励自我不断提升。”

    这不仅是大学生们的共识,也是很多高校教师们的共识。

    “12月7日,我们刚刚发布了一篇8000多字、百分百由AI完成的论文。”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诞生,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也逐渐成为其拥趸。

    预测AI工具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沈阳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未来人机交互的时间会长于人际交互。“随着AI工具的普及,以及人类为了获得更快的知识进化,跟AI的交流次数会大幅增加,对于长时间待在网络世界的青少年、大学生更是如此。”

    关于在教育领域使用AI工具,沈阳提出了“四能教育”的理念,即低能到高能、单能到多能、多能到超能、超能到异能。

    “传统教育模式是‘低能到高能’。但借助AI,学生能迅速学会创作绘画、乐谱、雕塑的二维图像等。由此可见,人在借助AI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一个多能的、新时代的人类。”沈阳解释道。

    “大学生广泛使用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这一现象,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分析AI工具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内蒙古财经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主任郭立志认为,AI工具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完成更多创新构想,但过度依赖AI工具,也会让大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导致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缺少诚信,并且存在泄漏个人敏感信息的风险。

    如何用好AI,真正“进化”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沈阳认为,如果只是使用AI工具完成自己认知的“外包”,没有自身意识的进化,对于教育来说是不利的。

    怎样做才会有提升?“课堂实践中,我们鼓励所有学生使用AI,但是要求变高了。AI完成一篇文章后,学生要能在AI的基础上完成进一步优化、迭代、修改。”沈阳由此提出使用AI工具的“四个步骤”,一是学会提问,二是学会修改,三是学会进一步优化拔高,四是学会创新。

    他特别建议,高校和教师应大胆探索,变革传统考核要求。“未来考核应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考查学生个人能力,另一种就是考查学生借助AI所展现出的能力。”

    为更好应对AI时代的到来,我国也正快速推进关于人工智能治理的规则建设。

    今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提供者“指导使用者科学理性认识和依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要求教育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依法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管理。”10月18日,中央网信办又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助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

    对此,郭立志建议,高校应尽早重视AI工具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教育引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过度依赖AI工具对思考力、判断力、学术诚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影响。高校也应积极开展AI与高校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探索AI工具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式,指导和管理学生更科学地使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禁止利用AI工具进行抄袭、代写等违规行为,并设立相应的处罚措施。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