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报道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报道

改革潮头逐浪高 激扬奋斗巾帼志


    张月姣

    余留芬

    殷玉荣

    陈荔丽

    宋鱼水

    陈佳芳

    编者按

    45年来革旧图新,改革开放让“半边天”的创造力不断被激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改革开放,让一位位普通女性的朴素愿望,化为向往美好生活的种子,在创新创业的热土上生根发芽。

    今天,本报推出改革开放45周年专版,聚焦6位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女性,她们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亲历者,也是推动者和建设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让我们走近她们,聆听她们如何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接续奋斗中,不断书写追梦故事。

    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首位中国大法官张月姣    

    长期奋战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第一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我很幸运1978年调到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从那时起开始参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涉外立法工作。”回忆往昔,张月姣依然对改革开放启幕时,能够参与其中倍感荣幸。

    从留学生、官员、律师、教授,再到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前主席,张月姣的人生轨迹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2007年11月,经世界贸易组织151个成员政府一致通过,张月姣当选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成员,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大法官。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张月姣“改革先锋”称号,评价她为“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

    如今,79岁的张月姣依然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担任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仲裁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名誉理事长和中国WTO法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历数自己所参与的多项立法起草工作,张月姣直言自己深受时代发展的馈赠:“中国的法治建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极大改善了我们的营商环境,同时也对整个国际法治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塑造好的营商环境,这也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家加速涉外经济的立法,让张月姣有幸参与多项相关立法的起草工作。从中国的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到涉外经济合同法、公司法、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民法通则……张月姣见证和推动了一批涉外法律法规的从无到有。

    张月姣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发展速度对世界的公平正义和法治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做法官时,尤其感到我国法治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其中既有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行业长期积累的经验,又有我国长期的法治实践。”张月姣动情地回忆,当她向世界各国代表介绍中国的合资法、外贸法时,很多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代表都非常感兴趣。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制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张月姣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改革开放这四十几年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无比重要,同时我们很多历史性规则的制定和国际谈判,都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她看来,45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对法律越来越重视,法治的作用也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日益凸显。

    “希望大家都能遵守法律,并且使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我觉得中国的法治前景非常光明,未来会发展得更好。”张月姣充满期待地说。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沐浴改革开放春风 扎根乡村干事创业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景韵润

    “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这些创业者、追梦者!”回忆着与改革开放一同走过的这些年,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有着说不完的话。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摆脱贫困,为第一次能吃饱饭而感到幸福,再到干事创业,带领村民走向富裕,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我,感受着时代的开放与发展,把握住一个又一个珍贵机会,不断试错、不断耕耘,不断收获。”

    2001年,31岁的余留芬被推选为岩博村支书,刚上任时,村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村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的村民处于温饱线以下,村里还欠着几万元的债务。

    那时,余留芬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修路。于是,上任不到7天,她便带领大家破土动工,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修通了第一条通村公路。随后,又紧锣密鼓地先后修通5条通村路和6条通组路,便利了交通出行,也带来了美好未来。

    路修好了,余留芬马不停蹄地去寻找新的出路,她用东拼西凑的23万元,赎回了村里唯一的集体产业——1480亩的岩博林场,将经过间伐的林木售卖给附近煤矿企业,最后将借款还清,还有8万元的盈利,这便是岩博村的第一笔集体收入。

    有了这笔资金,余留芬就有了底气,她带领村民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盖休闲山庄、建煤矸石砖厂、鼓励村民开办养殖场……2012年,村里决定将彝家传承的小锅酒发展成村脱贫产业、支柱产业,于是对小锅酒厂进行大规模改造,采取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等多种方式重组酒厂。

    一路打拼,山村发生了巨变。从当初一贫如洗,到现在产业集群发展,一步一步,余留芬助力岩博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从修路到办产业,一路荆棘,一路拼搏,看到如今岩博村的发展,我越来越感到路子是对的。”余留芬欣慰地说。

    在2018年12月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余留芬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22年,岩博村集体资产已达1.22亿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296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3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每个人都有了创业的机会,我改变了岩博村,岩博村也改变了我。”余留芬感慨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也没有今天的自己。“为岩博村的发展努力拼搏,将是我一生追逐的梦想。”

    今年是余留芬来到岩博村的第35年,“未来五年,我还要不断地在创新中谋突破,让岩博村的产业走向更大的市场,让老百姓登上更大的舞台。”对于未来,她信心满满。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岗二代”殷玉荣    

    弘扬改革精神 耕耘希望的田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12月18日晚,忙碌了一天的殷玉荣,总算有时间坐下来喘口气:“今晚不用给猪仔打疫苗,土地合作社步入正轨,营收稳定,再过一个月就要准备分红的事。”

    在回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创业的11年里,殷玉荣几乎没有轻松的时刻:办养猪场,经历两次疫病危机;2018年,在小殷村民组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一直在探路前行;同年担任村妇联主席;作为巾帼致富带头人,当选滁州市人大代表、安徽省妇女十四大代表……

    “感恩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小岗村赋予我这么好的平台,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一说起这些年的经历,殷玉荣就有说不完的话。

    1979年4月,殷玉荣出生。彼时,敢为天下先的“红手印”刚刚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我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一出生就分得了半亩地。”殷玉荣笑着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们吃上了饱饭,作为女性,还获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命运齿轮的加速转动”起始于2012年。“看好小岗村的发展前景”,她和爱人决定回乡创业养猪。一切从零开始,殷玉荣学技术、找销路、抗疫病,走过初创的艰难,平均年出栏1000多头的养猪场开始盈利。2016年,殷玉荣获评小岗村致富带头人,她又琢磨着成立养猪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作为“岗二代”,殷玉荣听着改革的故事长大,改革创新的基因也融入了她的血液。

    当时,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抛荒严重,殷玉荣在观察中思考:“‘大包干’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要想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就要将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

    2018年8月,村“两委”支持,村民自愿,殷玉荣牵头成立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小殷村民组全体43户村民以户为单位、合计584.81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管理,入股农户获得“三金一补”收益。

    殷玉荣土地合作社的成功,也为小岗新一轮改革注入了动力。近年来,小岗村不断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巩固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搞活了经营权,激活了农业生产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果凸显。同时,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同频共振,连续5年给村民分红累计超千万。

    这几年,当选市人大代表、省妇代会代表参政议政,一次次调研走访、建言献策、与专家对话,殷玉荣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她常常觉得“本领恐慌”,又自考了大学本科。

    “新时代的改革创新,不光要有思变的头脑,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殷玉荣说,“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扎根乡村,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现代科技农业之路。身处改革‘之源’,我感恩这片土地带给我的机遇和平台,更要传承改革‘基因’,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贡献巾帼之力。”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首席专家陈荔丽   

    守护母婴健康 一直在路上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以前我们是跟死亡作斗争,如今是促孕助孕圆她们的母亲梦。”年近七旬的陈荔丽精力依然充沛,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促孕助孕中心”的首席专家,每天的工作让她忙得不可开交,“为不孕妇女服务再苦再累都值得。”

    伴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1978年陈荔丽考上贵阳医学院,4年后大学毕业的她被分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从此开启了妇幼卫生工作生涯。

    为了在专业领域继续深造,4年后陈荔丽选择赴日留学。留学归来,她从一名普通的妇产科医生逐渐成长为区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副主任、院长助理,后调至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担任业务副院长。

    多年来,陈荔丽一直在奔走着,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妇幼保健知识。与此同时,陈荔丽还在国家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23个中西部省份中,为数千名县长、卫生局局长、保健院院长讲过课。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广西边远贫困山区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指标居高不降的难题摆在陈荔丽面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山高路陡,腆着大肚子的孕妇下山时只能看见自己的肚子,看不到脚下的山路,十分危险,救护车也开不上陡峭的山路。2002年,陈荔丽与龙胜副县长韦爱敬商量出一个办法:用担架将孕妇抬下山,再送上车。自治区卫生厅为此捐助龙胜50个高山村每村一副担架,“广西母婴安全担架行动”由此铺开。母婴担架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共为广西边远山区捐助了450副担架。2007年,自治区妇儿工委拨出专款购买4100副母亲安全担架,彻底解决担架供应问题。

    对于母婴的安全,陈荔丽不敢有丝毫懈怠。2002年起,陈荔丽承担国家在广西孕产妇死亡率高发县实施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妇幼保健任务。项目实施5年,共救助贫困孕产妇33万多人,促使广西农村住院分娩率从1996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93.75%,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全区的146/10万下降到了2007年的24.06/10万。

    “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见证了广西乃至国家妇幼健康的巨大进步。母婴平安健康是我一辈子的梦!”如今,陈荔丽还兼任着广西优生优育协会会长。在她看来,随着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逐年增大,母婴安全保障压力仍在。“我们要聚焦新时期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新需求、新期盼,进一步推进广西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让人民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陈荔丽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    

    知识产权的春天将更加美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45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学技术飞速进步,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作为一名以科学技术和民企为市场主体服务的知识产权司法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宋鱼水从事法律工作30多年来,承办了大量涉及国计民生的案件,被当事人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她审理过多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案件,指导或参与办理了众多极具代表性与创新性的“第一案”,她和同事们在国内首次将诉讼禁令、部分判决等措施引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

    回望改革开放45年的历程,宋鱼水感慨:“知识产权的春天来了。”在她看来,这些年,知识产权保护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知识产权的创造成果也让人们真正受益。知识产权审判体系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参与知识产权审判的人才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女法官占比达到半数以上。

    宋鱼水表示,历经多年发展,全社会已经形成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共识。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向作用已经成为企业的行动自觉,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来看,无论是法官还是人民群众,大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是空前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要保护创造性,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让技术产品得到充分运用,形成良性的循环,推动技术市场、文化市场和品牌市场的发展。”宋鱼水说。

    随着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在司法方面迎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宋鱼水认为,司法保护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产权事业的转变,积极回应新需求新期待。“比如在商标领域,我国从商标大国向品牌强国迈进,司法保护应找准结合点切入点,推动品牌培育创新,服务品牌强国建设。”

    在宋鱼水看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优秀的法官要透过案件的表现形式研究本质问题。“要研究司法如何与市场规律相契合,如何多样化地解决市场矛盾,如何进行诉源治理等,法官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要能与当事人同频共振,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只有思想领先,理念才会超前,才会有执行力。既要双方当事人满意,也要让当事法官的审判经得起检验。”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守正创新,让企业告别假冒伪劣,创造更多好产品,让更多小微企业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消费者能够受益于知识产权的成果,让我们国家在全球化的链条中成为知识产权的创造强国,知识产权的春天必将更加美好。”谈及未来,宋鱼水充满期待。

    越剧表演艺术家陈佳芳    

    让传统戏曲持续传递时代价值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李新勇

    “真的没有想到,前不久,‘诗画启东 越韵江海’第十届越剧折子戏专场演出得到了如此多观众的喜爱与追捧。剧院的1142个座位根本不够,还在走道上临时加了位子。每一曲目演出完毕,台下就掌声雷动。”作为连续十届折子戏专场的总导演、江苏省启东市越剧团原团长陈佳芳激动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每一届的折子戏演出,都是演员和观众的盛会。

    在第十届越剧折子戏专场上,《梁祝》《玉堂春》《红楼梦》《盘妻索妻》等传统越剧折子戏选段陆续上演,华丽的服饰、流转的眼眸,加上或丽质奔放或委婉悲戚的唱腔,让观众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泪水涟涟。

    越剧并非江苏省启东市原产剧种,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陈佳芳介绍,江苏启东市越剧团成立于1954年,将越剧从浙江带到启东,并就此落地生根。1979年时,越剧团无论从规模到演职员人数都是空前的,老中青三代都有。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启东市越剧团步入辉煌岁月,在全省各戏剧团中卓尔不群,演出的剧目名扬江浙沪。

    “我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受益的戏曲演员。”陈佳芳回忆,1979年3月,她就加入了越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戏曲人生,在舞台上一演就将近50年。

    “越剧就是我的生命,每次站上舞台,我就不再是陈佳芳,而是戏中的角色。”陈佳芳坦言,戏曲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下去。

    2014年,陈佳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组织了启东市首届越剧折子戏专场演出,没想到当时的观众反响强烈,演出时挤满了剧场。“是观众的热情,鼓励我们连续办了十届经典折子戏演出。”陈佳芳说。

    如何让越剧的春风吹得更远、更深入人心一直以来是陈佳芳最牵挂的事情。

    2016年,陈佳芳带着满腔热情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从那时候开始,陈佳芳和她的团队每年都要到全市70多所中小学进行演出和教学,前半段演出,让孩子们感受越剧的魅力,后半段教学唱腔、表演、台词、化妆和道具等。这种演出+教学的形式,先后为10多万中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戏剧之窗,让他们能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厚植人文素养。

    从第五届折子戏演出开始,越剧折子戏专场每一次都有青少年上台出演小宝玉、小黛玉等角色,这些小演员扮相精致,虽然唱腔略显稚嫩,但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赢得了观众如潮的好评和雷鸣般的掌声。在第十届折子戏专场演出中,一名叫张梦炫的四年级小朋友演出了《玉堂春》中《苏三起解》一折,情绪饱满,唱腔到位,使在场的专业人士看到了传统越剧新生力量的希望和未来。

    “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四年,但始终没有离开舞台,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让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是我毕生的追求。”陈佳芳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