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 什刹海 PDF版下载

栏目:旅人絮语

版面: 文化周刊 什刹海

乌江寨营造了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把虔诚的初心镌刻在此处,一同打造出干净清爽、和谐融洽的生态文明古村寨……

乌江古寨之韵


    ■ 胡光贤 文/摄

    乌江寨,是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的一个传统古村寨,它的原名为乌江苗寨,始建于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历经多次重建、维修和扩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居住着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8个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持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它集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乡土与时尚、村民与游客为一体的“共生思想”理念,以民居、民俗、民食为载体,依托恬静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民族风情,在那一条狭长的墨绿色乌江水上向世人展示了贵州黔北传统村落精彩绝伦的民俗文化。2016年,乌江寨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一 

    走进乌江寨的西寨门,一栋高大恢宏的古式木质建筑呈现在眼前,各种样式的“龙凤”图案镌刻在古铜色的门窗和房檐上,一条条整齐对称的桁条撑起一片片青瓦。穿过木屋大厅,可见一块块青石坎向着前方阶梯式往下延伸,这条长廊叫作时雨长廊,旁边茂密的森林植被紧紧围绕着长廊,一个个木质栈道亭子护佑青石坎一路前行。时雨长廊旁边,紧挨着一条露天长廊,阳光晒在艳丽的红枫叶上,穿过枫叶间的缝隙,映射到表面坑洼不平的石板上,使其上面的印迹更加显眼,这是上百年来乌江苗寨人生活的足迹和烟火的烙痕,更是时光岁月里那一抹悠悠记忆。

    时雨长廊里的每一处亭子,皆可作为观景台,从不同角度欣赏高原深处的“小江南”,一幅云雾缭绕的乌江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从码头长廊放眼望去,两旁的大山围绕着乌江盘桓。大抵是受乌江河的滋润,墨绿的植被覆盖山间,绿色依然成为主色调,只有极少部分树叶偏黄,零星点缀着苍翠山岭。山脚呈现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古老吊脚楼,挤在乌江河两岸。干净的石板小道旁的七色梅开得正艳,点缀着乌江寨的绚丽。支撑吊脚楼的楠木柱子上挂了一串串干了的红辣椒和大蒜头,三五包金黄色的玉米成群,依附在悬挂柱子的竹竿上,更有特色的腊肉晾晒在庭院里,顿时感觉一股农家乡土气息扑鼻而来。

    很多青石小道曾是茶马古驿道,一些历经百年风雨的长方形石块上面深深刻着马蹄印和古人的足迹,在岁月的年轮里留下浓墨一笔。如果说木是乌江古寨建筑的主角,那青石就是承载乌江寨的基石,与默默流淌的乌江水,一同守护着乌江寨的安宁、和谐与美好。

    在乌江寨,静是它的特色,在这里默默地看,静静地听,可以释放压抑已久的心,在蓝天、白云、青石、古寨与乌江之间,细细品味幽幽古韵。

    二 

    高低错落的吊脚楼铺陈在乌江河两岸,它们壁连着壁,檐接着檐,与乌江河相映成趣。穿梭在古寨的小巷里,追寻着乌江村民的农耕文明和民族文化。八仙桌、背篓、吊箩、木桶、簸箕等农用工具,一一陈列在庭院里,还有那曾历经乌江这片沃土滋润的犁与耙,更是让人沉迷于此。

    一些木屋里陈列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木壁上悬挂着民族节日里各种欢乐喜庆的图画,门口放着具有民族图腾的雕塑,把这座由多个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生产生活的古村寨推向和美乡村建设的高潮。古寨里的农耕工具是乌江村民世代耕种与生活的缩影,集纯朴、勤劳和智慧于一身,融入和谐与共生的理念,使乌江寨成为黔北大地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青山掩映间,漫步在古朴清幽的乌江寨,不但可以欣赏古寨的建筑和民族风情,还可以吃上绝味的黔北米皮、傩婆婆烤黄粑、紫霞虾子羊肉粉、傩公公煎两样、乌打、乌鱼烧等特色美食,感受一场味蕾上的盛宴。

    勤劳里酝酿的酸甜苦辣咸,铸就了乌江寨独特的美食文化。走累了,随便找一处木椅坐下来歇一歇,便可感受乌江寨山水与美食的交融。

    在乌江寨,还可坐在木亭里,观看独特的民族节目表演——独竹漂。这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表演者双脚踩一根楠竹,在乌江水面上漂游,双手拿一根竹竿左右“点水”滑行。在一段轻音乐的陪衬里,一会是穿着民族服饰的表演者在楠竹上表演节目,她们灵活自由,始终以平衡的姿态游荡在乌江河里,时而头部倒立水面上做出高难度的动作,时而在楠竹上纵身一跃荡起的水花惊羡了游客。一会是身着汉服的女表演者出场,借助旁边弯弯梯田里喷雾工具的作用,水雾缓缓升起,在微风里飘向独竹漂表演者周围,顿时犹如仙女一般在乌江水面行走,来去自由,甚是奇景。

    乘坐小船荡漾在乌江上,也是一种很美的体验。小船一次性可以承载六人左右,在橹左右运动时,与水的作用力一起推进船前进,感觉小船时刻在左右摇晃,但不必担心船会翻倒,它像一个不倒翁一样左右摇摆,恰好给你更接近乌江水面的机会,亲吻清澈的乌江水,感受长年累月被乌江滋润的古寨风貌,山水的灵气让乌江寨韵味十足。一座座相连的大山和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与乌江两旁吊脚楼的倒影共同组成另一个世外桃源。那一抹乌江的绿,成为穿越的“绿”色通道,水面上的野鸭,成为通道的守护者。倚靠在小船里,让师傅将橹的运动缓慢下来,小船慢慢向前滑行着,乌江两岸上的美景尽收眼底。

    上了岸,寨子中有几处砖墙房。其中较大的一处是乌江寨的供销社大楼,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实物记忆。大门前悬挂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八个红色大字,很是显眼。的确,幸福绝对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刨出来的,乌江寨的世代村民皆知这个道理。“时光杂货铺”几个字镶嵌在供销社一楼门顶上,走进大厅,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黔北农特产品聚集在玻璃柜里,仔细一瞧,有油辣椒、豆豉、蜂蜜、米糕等等,农家产品应有尽有。供销社大楼斜对面是一座阔气的酿酒作坊,标有“国酒”两个金色大字的牌匾悬挂在大门前,还没等踏入门槛便会有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真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

    古寨里还有一座书院,叫作“黔书院酒店”。相传这曾是贵州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经之地,书院酒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书生经过此地都要留宿一夜,享受乌江河畔悠久历史人文的熏陶,还可挑灯夜战备考一番。从书院正大门进入,里面是一个小型紧凑的四合院,庭院中间放有一个大水缸,水葫芦植物漂浮在水面上,一群金色的鱼在水葫芦下面嬉戏,前院中堂屋摆放了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木桌,上面陈列着笔墨纸砚,几本古书罗列在一起,坐在此处可感受书香的气息,还可挥洒墨香,书写乌江寨古书院的神韵。

    三 

    傍晚的乌江寨,落日的余晖洒在乌江水面上,墨绿色眷恋着金色,在水波中荡漾着。两三只野鸭迅速从岸边游到余晖能照射到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望着那一缕缕霞光,嘎嘎几声,好像在向残缺的落日告别,随后游到岸边的草丛里藏起来。山顶处有一座白色的塔,塔的位置恰好把乌江古寨的全景纳入,与大山一同护佑着这座传统的古村寨,夜晚的塔闪耀着银色的灯光甚是漂亮,犹如插在山顶会发光的宝珠。

    当天空中最后一束光转瞬即逝后,天空彻底黑下来。夜晚的乌江寨更是别样风情,灯光在十几秒内相继亮起来,庭院里、房椽下、栈道旁,随处可见黄色的灯光,把整个乌江寨打扮得金碧辉煌。明月很快从山那边缓缓升起来,微弱的月光照射在吊脚楼上,穿插在乌江河两岸吊脚楼里的灯光随着木屋层层叠叠升高,犹如一群正在爬山的萤火虫错落有致地发着光芒,闪烁在高原大地。点点灯光在月光的陪伴里,跟随层层木屋倒映在乌江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处是真的,哪处是倒影。

    夜深了,若还是舍不得走的话,可以入住暮山酒店或者吊脚楼民宿。躺在木床上,聆听蝉鸣和蛐蛐的叫声,感受着大地和乌江河的呼吸,听着小桥下流水的咕噜声,在夜黑的白噪音中,安然睡去。

    在夜黑的大山丛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古人们勤劳智慧的默契造化,成就了山水人文交融的古寨风韵。乌江寨营造了天、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在一起,把虔诚的初心镌刻在此处,一同打造出干净清爽、和谐融洽的生态文明古村寨。

    乌江古寨,这座喀斯特地貌山水和悠久历史人文交相辉映呈现的云贵“小江南”,正成为各地游客的打卡胜地。

    (作者简介:胡光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