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经济女性 发展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风向标

版面: 经济女性 发展周刊

简单易学、月入几万……

创业培训暗藏套路 如何规避风险?


    赵晓苏/绘

    ■ 江晓晨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更新迭代,各大电商平台的新商业模式也频繁涌现,很多人都想进场分一杯“羹”。一些创业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这些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以“门槛低、收入高”为诱饵,号称为创业者提供运营辅导、咨询等培训,实则“假培训、真骗钱”。暗藏套路的创业培训,消费者该如何警惕?

    创业培训套路多

    视频剪辑、网店运营、配音、建模绘图……近年来,种类繁多的技能速成培训广告层出不穷,这些广告以“低门槛、高回报”的噱头诱导消费者,实际上提供的培训课程质量普遍较低,还存在诱导消费、退费难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创业培训”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截至本月15日晚11时,有将近400条投诉条目,内容包括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

    北京的崔先生去年被公司裁员后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他告诉记者,自己长期关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分享创业经验的自媒体博主,被他的说辞吸引了。

    崔先生表示:“很多用户看博主发的视频或图文,了解到博主给自己立了一个人设——曾经一无所有,从普通人变成了老板。如果想知道博主的生财之道,就私信留言。跟他私聊后,对方就会隔三差五地发来一些项目消息,美其名曰‘兼职做可以挣几万,全职做一个月可以挣大几万’,邀请用户到直播间了解一下。”崔先生进入直播间,博主表示该项目已经实践过,可以挣很多钱,想参与的话就直播间里直接付款。

    崔先生留了个心眼儿,没有在直播间里付款,但在对方后续频繁推荐下,最终还是付了12800元。结果可想而知,崔先生觉察到自己被骗了。

    创业培训套路不仅出现在自媒体上,还频繁出现于机构中。湖北的菲女士告诉笔者,她想在某平台开设网店,给创业培训机构支付398元报名费后,发现后续还有更多种类的培训内容需要付费学习。

    菲女士介绍:“培训从4880元~10000多元不等,越贵的套餐服务内容就越多,赚钱的速度也就越快,赚到的金额也就越大。自从我交了钱之后,我发现很多东西都需要我去自学,机构没有提供什么帮助。我认为他们没有给我带来实际的盈利,属于虚假宣传、夸大宣传。”

    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根据投诉性质,售后服务问题占37.42%,虚假宣传问题占4.09%。其中,培训服务的投诉在具体服务投诉中位居第四。

    想涉足新领域的创业者应慎重权衡

    广告宣传是从平台流出,平台对此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对于在数字平台进行虚假宣传的商家和个人,平台的监管责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亮说:“如果是从平台获得信息,通过私域、线下的方式完成消费,把平台作为服务的入口,平台可能没有办法追踪到后续的消费造成的诈骗的问题。但是对这类情况,监管会存在比较大的挑战。”

    作为想涉足新领域的创业者,首先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方式和最基本的知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把创业描述得过于轻松美好的,往往都是华而不实,甚至是陷阱,为了保护消费者自身利益,在进行交易时要重点注意留存证据。

    “消费者在购买创业培训服务之后,消费者与培训服务机构之间构成合同关系,双方之间有关培训费用、培训时间等约定可以作为日后维权依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平台发布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广告,并不能被认定消费者与培训服务机构之间的合同条款,需要以虚假宣传等事由进行起诉。”赵精武提醒。

    “慎重筛选信息,尽量以书面合同的方式明确创业培训服务的具体内容,而不是图方便以口头协定为主;留存好转账记录、书面合同等证据材料,以便应对潜在的风险;购买创业培训服务之前事前对培训服务机构的资质和商誉进行简单了解,存在大量用户差评、短期内才成立的培训服务机构应当再三权衡。”赵精武说。

    马亮进一步建议,对明显不符合基本常识,或者和认知不符的虚假宣传,消费者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动辄花几千块钱、几万块钱就可以进入到某个行业,就可以获得某些证书等,宣传的噱头是非常强的,从我们基本的认知来讲不应该轻易上当受骗。同时,也可咨询相关政府部门对信息进行核查,要进行多方比较,尽可能理性消费,避免因个人冲动上当受骗。”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