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传 /
郑培钦,国家一级演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女高音歌唱家。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在民族歌剧《李清照》《红船》《青春之歌》《畲山黎明》《党的女儿》《国之歌》、音乐剧《天台遇仙》、话剧《苏东坡》等作品中饰演女一角。个人荣获2017年浙江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3年浙江省首届音乐艺术成就奖、2005年获国际声乐大赛金奖,获评第二届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思想起,初相见,倚门回首初及冠。思想起,初相见,青葱豆蔻手纤纤……”近日,民族歌剧《李清照》在中央歌剧院上演。舞台上,饰演李清照的国家一级演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郑培钦,让观众仿佛看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从历史尘埃中走来,不仅欣赏到歌剧艺术之美,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不让须眉的才华,有千古绝唱的爱情,还有半生沉浮、家国破碎的沧桑……把李清照的故事搬上舞台,用歌剧的形式再现“千古第一才女”的跌宕人生并非易事。
“当我下决心出演李清照这个角色时,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兴奋和期待,也有压力和挑战。”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郑培钦回忆起当时思考如何塑造好李清照这一角色的状态:“记不清多少个日夜,我沉浸在她的词句中不能自拔,研读她的诗词,常常会在半夜暗自神伤、泪流满面。后来有了舞台和音乐的加持,更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舞台上一个转身一个回眸,我自己都恍惚,似乎在和李清照隔着时空凝眸对视,抑或我在替她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已经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塑造出一个可爱可敬又有血有肉的李清照,在郑培钦看来,不仅要通过自己的综合表演去诠释李清照那种孤独悲伤而又高洁的情感世界,更要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通过舞台艺术展现出来。
“歌剧《李清照》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爱国爱家的精神品格,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她的故事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但用歌剧的形式来塑造一个独特的李清照还是首次。”郑培钦说。
在歌剧中,郑培钦饰演了从18岁到71岁的李清照,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呈现李清照的传奇人生。
“不同年龄段的李清照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情感变化,除了将歌词、旋律和音乐编配技巧的巧妙融合,在妆容和服饰上也有显著的变化以体现角色的年龄变化外,在表演形式上也做了相应调整。”郑培钦解释道,演少女时的李清照,声音要清亮婉转,演老年李清照,声音则要低沉沧桑。
谈到如何用西方的歌剧来展现东方的宋韵,郑培钦认为,在《李清照》这部剧中,西方的歌剧艺术形式与东方的历史人物李清照融合得恰到好处,通过作曲家谱曲将她的词作转化为歌剧唱段,音乐和诗词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观众既能欣赏到原诗词的美感,又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加持。
“我很期待歌剧《李清照》能走出国门,通过国际交流的机会,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爱好者。”作为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郑培钦表示,教书育人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
无论是曾经饰演过的民族歌剧《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红船》中的杨开慧、《江姐》中的江雪芹、《畲山黎明》中的钟银钗,还是最近出演李清照,在郑培钦心中,每一个角色都生动感人,每一部剧都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也更促进她教学相长。
“艺术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要与实践相结合。”郑培钦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的实践活动和演出。”她表示,近些年,歌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如何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好歌剧人才?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这也是郑培钦持续思考的课题。
“我也会在教学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如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等内容,另外也可以通过演出、讲座等形式呈现出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郑培钦表示,只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歌剧事业,才能为歌剧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让这门艺术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