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周刊 看点 PDF版下载

栏目:焦点人物

版面: 文化周刊 看点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

我心中的榜样是安徒生与林格伦


    人物简介    

    冯俐,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两次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等。多次担任国家重大文化活动核心主创、代表作有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我爱我家》、儿童剧《木又寸》《山羊不吃天堂草》《萤火虫姐弟历险记》、歌舞剧《猫神在故宫》、芭蕾舞剧《红楼梦》等。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打造的首部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在2024年新春演出季中,一部名为《猫神在故宫》的歌舞剧以猫的视角展现中国故事与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孩子们走进剧场,唤起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而这部火遍线上线下、创下中国儿童剧院首演场次纪录新高的剧目,恰来自院长冯俐几年前创作的同名绘本。

    什么是优秀的儿童剧?如何创作出优秀的儿童剧?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优秀的儿童剧是埋在孩子心里的真善美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自然界的生灵,是我创作的源泉”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记者走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已有百年历史,悬挂在外墙上的“一部优秀的儿童剧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标语格外醒目,而走进其中,却能感受到浓浓的童真童趣。

    “今年是我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第十个年头,可以说这十年间,我创作的主角无论是树还是昆虫,表达的都是人的情感和精神。”冯俐开门见山地说起自己的创作心得。在她看来,儿童戏剧作品有深度有厚度才会有真正的感染力,孩子比成人更需要被触摸到内心,更需要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在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之前,冯俐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从话剧到电视剧,从小说到评论,她的诸多作品都产生过广泛影响。她还曾是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2014年进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后,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木又寸》是冯俐创作的第一部儿童剧,而且是国内第一部儿童剧独角戏。

    “我写《木又寸》的时候是来儿艺工作之前,原本没有把它当成儿童剧来写。”《木又寸》讲述的是一棵银杏树的成长和它生命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我女儿是《木又寸》剧本的第一位读者,当时她只有9岁。看完剧本,她泪光盈盈地说‘很感人’。”2015年,经过剧院内十多位创作人员和院外专家的审读,《木又寸》被搬上舞台,由一位演员扮演14个角色,演绎世间万物的生命体验。“我希望孩子们从中感知生命,学会善待生命。”冯俐说。

    《木又寸》首演当年便入选了《人民日报》年度推荐的五部作品之一,并且是其中唯一一部儿童剧,入选理由是以儿童剧的方式深刻地关注现实。这部剧不仅给中国的孩子和家长们留下了深刻记忆,也得到世界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各国中心主席的高度好评。经邀请,这部戏赴罗马尼亚以汉语加字幕的方式演出,并获得第十五届布加勒斯特国际动画戏剧节“最佳当代戏剧剧本奖”,位列榜首。

    《木又寸》之后,《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小萤火虫跟宝宝一样……》《唤“福”——梦中童话》《萤火虫姐弟历险记》等,大自然里大大小小的生灵都成了冯俐创作的源泉,在她的笔下,每一种生命都被赋予了孩子的灵魂,或者说是被赋予了人的灵魂,总能感动在场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很多时候,成年观众的感动比孩子更强烈。“好的儿童戏剧应该是一幅看不尽的画,每个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精神价值。”冯俐笑道,“好的儿童戏剧工作者,应该是阅尽千帆而葆有童心的人,这样,才能为孩子们创作出真正触及内心精神产品。”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冯俐借用中国儿艺老院长欧阳逸冰先生的话介绍说,儿童剧是唯一以受众身份命名的戏剧品种,它可以做成儿童舞剧、儿童歌剧、儿童偶剧等,可以涵盖一切艺术形式,创作空间广阔无边,但要创作一部真正好的儿童剧并非易事。

    “创作儿童剧首先就是要爱孩子懂孩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作品中探索感悟到作品的力量。”谈起这些年的创作心得后,冯俐说出了对自己的期待,“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儿童文学、儿童文艺、儿童戏剧的写作者,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世界最好的,我心中的榜样一直是安徒生、林格伦。”

    在冯俐办公室的阳台上,记者看到一幅缤纷多彩的《猫神在故宫》海报工艺品。谈起这部“破圈”作品,冯俐坦言,这是根据自己的绘本故事改编的。绘本的创作初衷是表达她的一种发现:在人与伴侣动物的关系中,人们一直以为是伴侣动物离不开自己,而她认为,其实是动物在守护着人类伙伴。而将绘本改作舞台剧时,冯俐注入了更多的关照和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唤起孩子们对于故宫的旖旎想象,从而主动带着兴趣走进历史、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冯俐的发现、关照和思考感染着走进剧场的大人和孩子们。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2月,仅两个月,歌舞剧《猫神在故宫》便完成了首轮50场演出,刷新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演的场次纪录。

    如果说《猫神在故宫》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探索传统文化的种子,那么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则激发了孩子们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意。冯俐在中国儿艺工作十年来,除了她担任编剧的作品,更有30多部由她主抓的剧院优秀作品,而《送不出去的情报》就是其中的一部。

    《送不出去的情报》讲述了以杨靖宇将军、抗联战士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对孩子、对祖国未来的深情。剧目演出后,许多观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动容:“这个剧太感人了,开场的一阵‘鞭炮声’,那是家家支离破碎的声音,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冲锋号一响,是我们英勇向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声音。最后的情报解密也特别感人,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看到观众的感言,冯俐很欣慰:“坚持‘一戏一格’的品质,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主题,寓教于舞台艺术,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成果,是我主抓剧院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

    “真善美的种子,我们要继续种下去”

    2020年10月,冯俐担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她感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更重了。除了作为儿童剧创作者而需时刻保持着爱孩子、懂孩子和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还要守好院团阵地、刷亮院团品牌,以更加全局的思考和长远的眼光去掌舵方向。如何更好地挖掘少年儿童的审美可能性和发挥相应艺术样式的特殊功能,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表达中国智慧,成了她持续思考的课题。

    “面对3亿多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如何搭建一个平台?如何让更多人看到儿童青少年戏剧?如何让这座戏剧殿堂成为作品和人才层出不穷的温室和暖房?”冯俐说,他们相继开展了 “新时代种子计划”“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等活动,进校园、入乡村、下社区,深入到基层,让孩子们感受戏剧、触摸戏剧,把田野里的百花园、百草园搬到国家艺术的殿堂上。

    2022年5月30日,一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精神创作的话剧《新安旅行团》在江苏淮安成功首演,完成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为孩子创作、给孩子看”到“为孩子创作、给孩子看,由孩子演出”的一次跨越。

    而这部剧也正是“新时代种子计划”的第一部作品,冯俐介绍,剧作的创作过程就是发现种子、种下种子的过程——儿艺从一所具有光辉历史的学校中采撷他们最有价值的故事(他们土地上的“种子”),用戏剧艺术为其赋能,使之成为一件极具个性的作品,再请当地孩子与中国儿艺的演员一起登上国家剧院的舞台。首演后再将成熟的作品“种”回学校,由这所学校的孩子和老师继续演出,让这颗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形成这个学校的戏剧传统和戏剧特长。“这也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更深广地完成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冯俐说。

    可喜的是,中国儿艺的第二部“新时代种子计划”作品,已生长在河南光山,由两个45分钟的儿童剧构成,一部《灯火》,取材于当地鄂豫皖革命博物馆的一盏煤油灯,象征着大别山英烈牺牲自我换来新中国诞生的生命之光,也寓意戏剧点亮老区、照亮未来的希望之光;一部《少年司马光》,为司马光故乡的孩子们塑造出勤学善思的古代少年形象。

    “一切为了孩子是每一个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人坚守的初心与使命,推动儿童青少年戏剧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根铸魂,是我们的光荣责任。”谈及责任与未来,冯俐满眼期待,“真善美的种子,要继续种下去。我们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戏剧,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的成长一路芬芳相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