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承诺·行动 全球妇女峰会特刊 PDF版下载

版面: 承诺·行动 全球妇女峰会特刊

进步,不停步!

——二十年二十人感言


    王丽萍

    王红阳

    侯凡凡

    卜卫

    罗萍

    马忆南

    董明珠

    朱玲

    吕植

    谢毅

    章金媛

    杨国才

    陶咏白

    樊锦诗

    杨佳

    刘伯红

    杜芳琴

    孙晓梅

    赵霞

    李慧英

    编者按

    正在纽约召开的全球妇女峰会,充分肯定了北京第四次妇女大会的成果和对推动全球妇女发展的作用。20年来,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更是全世界瞩目。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是见证人,更是参与者,让我们从她们的感言中聆听20年进步的足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

    继续把社会性别意识带入经济研究

    ★’95世妇会不但对中国经济学界予以社会性别意识启蒙,而且激励经济学人引进国际通行的性别差异分析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没有妇女的发展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关注中国妇女贫困问题。我把性别视角引入了所有研究项目及研究生培养,尤其是用统计模型分析农地分配、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中的性别不平等。消除女性的发展障碍依然是任重道远的事业。我将继续把社会性别意识带入经济研究,把性别视角传递给新的研究团队和年轻一代学者。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赵霞:

    不让性别成为进步的障碍

    ★我从事航空行业已经有33年了,我自身体会女同志从事工科有她的优势,比如认真、细腻。航空行业是男性主导行业,在这个行业要取得成功女性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努力要更多,但是这并不影响女性从事这个行业。在选拔副总师的时候,所里也没有考虑是男是女,完全看实力。凭借我的技术和成绩,我成为了我国航空飞行器总体气动布局设计专业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女副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

    科学研究没有性别标签

    ★二十多年里,面对挫折,我和我的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高速运转,执着追寻,最终,一个个难题被“攻克”。2015年,我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外,还要有很多外因,包括一个好的工作平台,一些好的老师和同事,一个高效的合作团队、家人的支持,当然还要有一点运气。我很幸运,拥有所有这些外因。科学研究没有性别的标签。要保持创新,就需要终身学习、永保锐气和长时间的投入。这些和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

    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1978年,年仅15岁的我考上大学,24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讲师。29岁不幸失明,我凭借毅力,不仅重返大学讲台,还在失明8年后考取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008年10月,我赴纽约竞选,成为我国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并成为该委员会首届副主席。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是在超越自我。我认为,一个人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

    特别希望反家暴法早日出台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出了对妇女暴力问题的行动措施。会后,NGO组织的反暴力论坛便十分活跃。国际社会反对向妇女施暴的行动,越来越引起中国政府和妇女组织的重视。2001年,作为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委会主任,我向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交“反对对妇女暴力行为建议”党派提案。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我又连续4次就反家暴立法提交议案与建议。我特别希望中国的反家庭暴力法能够早日出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

    艺术创造不受性别限制

    ★1995年世妇会前后出现了女艺术家展览的热潮,女性自我关照、自我书写成为了中国女性艺术走向自觉的一个标志,形成了女艺术家从边缘走向文化主体的一个势态。世妇会后我和朋友们也成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女性文化艺术学社”,关注女性艺术的历史与现状。1998年,我们策划了当代女性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展览《世纪·女性艺术大展》,组织了“性别视角:文化变迁中的女性艺术和艺术女性”学术研讨会,全面展示并探讨了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成就。

    20年来,中国的女性艺术从“小我”的女性自觉正在走向“大我”的人的自由。我认为,性别不是决定艺术成败、优劣的原因,艺术创造是不受性别限制的。

    中央党校教授李慧英:

    我愿为性别平等尽一点点力

    ★1995年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那年,我告别了多年从事的文学专业,跻身社会学领域专心致力于妇女研究。’95世妇会后,妇女研究悄悄向性别研究转变,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成为北京行动纲领的主题词。我的研究重心也在发生着位移,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渐渐成为我的专业方向。在与同仁开诚布公的交流中,我总是深受触动,我越是进行性别平等政策倡导与推动,越是认同一位美国女性主义学者的观点:“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我愿意在这场漫长的革命中尽一点点力。

    上影集团编剧王丽萍:

    让更多优秀女性作品走向世界

    ☆我踏入电视剧行业正好20年。1995年,我的第一本电视剧剧本《婆婆媳妇小姑》创作完成,从1996年开始我年年推出一部新戏。外界有评论,女性题材、女性形象、女性情怀是我创作的一个主题,尤擅表现女性的成长与美好。在编剧行业,靠作品说话,只要有过硬的、扎实的作品,不管是男编剧还是女编剧,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年,女编剧、女作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互联网的兴起,让她们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希望荧屏上能出现更多让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形象,更多反映中国优秀女性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能够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卫:

    20年是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我是在’95世妇会上偶然被卷入性别研究领域的,但早在会前,我就迫切地需要解释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社会中所经历的一切。1995年年初,我不情愿地参加了论坛推进者培训。没想到,这个培训让我很触动,第一次让我从性别角度来考虑生活中的问题。它不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而是另外一种人生。现在我等于参加了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由3万多人组成的公共论坛,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性别的问题。回顾20年,我最想说,这真的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性别研究,甚至超越研究本身。

    武汉大学教授罗萍:

    持续关注高校知识女性发展

    ☆1995年9月7日,我在’95世妇会国家教委论坛上发言,当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在“妇女与高等教育论坛”上的“妇女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发言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这是世妇会期间唯一一个上新闻联播的非政府论坛发言。’95世妇会以后,我5次主持“高校知识女性发展”大型实证研究课题。我们提出的知识女性发展的“四大障碍”与“几点建议”后来引起妇女学界同仁的广泛共鸣。在’95世妇会精神指引下,我们还将研究领域扩大到农村妇女权利保护。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

    女性是一个基石

    ★我1981年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92年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我的研究项目从熊猫扩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种群,如雪豹,棕熊等,同时关注文化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并参与政策和立法。2007年创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专注于在中国西部乡村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我认为,女性在沟通、交流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表现出来的领导力未必会比男性弱。女性是一个基石,在推动社会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

    女性该撑起中国梦的半边天

    ★参加工作40多年,从部队卫生兵到当选中科院院士,我将全部热情与精力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医学事业,努力在世界肾病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我认为,实现中国梦,不能光靠男人,还有女性半边天。当然,女性要成功,意味着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更不容易。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还想再守莫高窟50年

    ★代表我国佛教艺术杰出成就的莫高窟,令世人叹服。而我守护莫高窟长达半个世纪。1963年,我就来到敦煌,伴着这里的土房土炕和咸水,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莫高窟。石窟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数、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都会伤害到石窟。今年,77岁的我退休。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我还想再守护莫高窟50年。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

    中国的女性很幸福

    女1995年,对“格力”及我本人来说都是个特殊的年份,当年“格力”空调的销售额劲增7倍。此后,“格力”空调产销量连续20年位居中国第一;从2005年开始,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5月,挺进全球500强企业阵营。20多年来,我从销售员、经营部部长、销售经理,到副总裁、总裁,我一直都是全力以赴,从来没有变过。我感觉,中国的女性很幸福,因为中国对女性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女性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能量释放,充分地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芳琴:

    女性是推动乡村性别平等的重要力量

    ★从2008年开始,作为中央党校“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团队的一员,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农村社区是女性主义学术、政策、公众教育,特别是推动积极变革的最重要的场所和用武之地。我亲历亲见基层妇女组织起来集体赋权改变社区性别不平等规则——修订与落实性别平等村规民约试点村的变化过程。她们带头改变陈规陋俗,勇敢参与村庄换届选举,成为村庄事务有话语权的一群,她们的变化也带动男性的改变,引领村庄的发展,并影响更多村庄的变革。

    北京大学教授马忆南:推动中国性别平等法制建设

    ★’95世妇会让我了解了妇女权利和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念。此后,我有机会担任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起草组专家,开始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观察法律。我致力于妇女与法律关系的研究,与同行们一起探究法律是否存在明显的和隐性的性别歧视,性别因素如何影响立法和司法。妇女与法律研究也使我深深感受到理论研究推动法律制度建设的作用。

    江西巾帼志愿服务示范站负责人章金媛:

    要重视挖掘妇女人力资源

    ★2000年,71岁时,我组织17名退休护士成立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2003年我获得南丁格尔奖章。

    到今天,我们的团队已有近万名志愿者,服务人数超过百万人。我们团队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女性,她们不计回报地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而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内涵的一个方面——妇女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真正做到男女平等一定要重视挖掘妇女人力资源,使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刘伯红:

    用妇女的眼睛可以看世界

    ★20年前,妇女非政府组织论坛最鲜明和重要的特征是:通过妇女的眼睛看世界。当时,这么新鲜的术语传入中国社会,有人质疑,为什么“用妇女的眼睛看世界”?妇女的经历那么有限(暗含“头发长见识短”的意思),看错了怎么办?20年后的今天,很少再有人如此质疑,世妇会传播的性别平等意识和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在我们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描绘的宏伟蓝图,鼓舞了中国的妇女研究者,凝聚了中国妇女研究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

    性别平等无领域亦无国界

    ☆亲历’95世妇会召开的20年,作为一名女科研工作者,一路走来,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知识女性在学术道路上的平等与独立,同时也品尝到了一些别样的艰辛与不易。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时,我正在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做博士后和研究组长工作。世妇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观点和原则,我在国外不同媒介上看到时,如雨露般滋润着心田。我认为,性别平等,无领域亦无国界。中国女学者,即使置身国外,也要撑起科研的“一片天”。而且,科学研究不会怜悯女性,它只承认第一。此后,我克隆出了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PCP-2),并提出MAM型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新的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均属首次。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国才:

    努力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鼓与呼

    ☆1995年,我出席了’95世妇会NGO论坛,并作为“云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论坛的主旨发言人,介绍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和发展状况,并呼吁全社会关注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与发展,引起了与会中外女性的关注。’95世妇会后,在《北京宣言》、《行动纲领》的鼓舞下,我开始尝试传播社会性别理论,使性别平等理念进高校。世妇会精神也一直鼓舞我通过学术活动向国内外展示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的发展。以前有人把女人大代表视为摆设的花瓶。世妇会后经过性别意识的提升,我认为女代表有机会也有责任发声。因此,我在担任三届云南省人大代表、三届常委期间,努力为民族地区和民族妇女的发展鼓与呼。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蔡双喜  耿兴敏  周文  刘霞  南储鑫  刘旭  林志文  王蓓  贾莹莹  采写/整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