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利格瑞的女性主义植物诗学》
作者:康毅
当代西方理论中,“动物转向”之后兴起了植物问题的研究。露西·伊利格瑞的植物理论是在性别差异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性态化的女性主义植物诗学。性态化理论关注人与包括植物在内的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强调变化和差异。植物的张合摇曳、生长衰败自有其节奏,这是植物的性态化属性,是对减损物种间本质差异的逻各斯的颠覆。本文认为,西方传统追求抽象理性,将植物边缘化的同时遗忘了构成生命体的元素,伊利格瑞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元素的流动性和繁殖能力,批判父权文化的同时呼吁建构人与自然的性态化关系,以抵抗或直面后现代性的虚无,解放困在逻各斯之内的自然、女性以及男性。
来源:《外国文学》2021年第1期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性别刻板印象及应对》
作者:陈晓雨
以严密标准、系统完整、融汇互通的顶层设计为基础,利用“双元制”确保劳动力再生产质量,通过人才素养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联系来保障就业,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优势显著。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仍广泛存在,使德国教育和就业系统中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加剧了德国劳动力市场风险,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分析发现,德国发挥学术界先锋作用,利用研究佐证克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采取结构调整措施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性别差异;并从不同教育阶段着手帮助学生建立性别平等观念,消解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全面应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带来的挑战。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两男恐惧:一种值得关注的孩子性别偏好》
作者:石人炳 杨辉
近些年,我国存在因一孩性别的不同而呈现相异的二孩生育意愿与行为,部分家庭担心、害怕生育两个男孩,而现有的性别偏好论和成本效用论在对这两个现象进行解释时存在不足。文章将家庭对两个男孩这一子女性别结构感到担心、害怕的现象称为“两男恐惧”,运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中南、西南九省(区、市)数据,从理想子女性别结构、妇女分一孩性别的二孩生育打算和二孩生育行为三方面来求证部分家庭存在“两男恐惧”,以此为上述两个现象寻求另一种解释。研究发现:各群体中,除0男0女外,2男0女是目前最不受育龄妇女欢迎的子女性别结构;在理想子女性别结构为1男1女的育龄妇女中,一孩为男孩的妇女比一孩为女孩的妇女更不可能拥有二孩生育打算;在理想子女性别结构为1男1女的育龄妇女中,一孩为男孩的妇女比一孩为女孩的妇女更不可能发生二孩生育行为。本文作者提出,上述三个研究发现共同佐证了当前部分家庭存在“两男恐惧”。最后,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家庭对男孩态度的演变表现为从“多男偏好”到“有男偏好”再到“两男恐惧”三个阶段,“两男恐惧”概念对低生育影响因素模型具有改进意义同时对提升当下我国妇女二孩生育水平具有政策启示。
来源:《人口学刊》2021年第1期
(素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