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永钦
□ 周新育
2.6万名妇女,289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多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股用针尖刺破贫困的攻坚力量,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
在科右中旗,白晶莹既是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同时也是深受广大农牧民妇女信赖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大家亲切地称呼她“白老师”。她用纤纤巧手,靠着针尖功夫,穿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好政策,带领草原绣娘“绣”出了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宫廷,后来传至王府,再发展到民间,历经千年风雨。于白晶莹来说,是从小练就的技艺,是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常常自嘲是“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之手。之后,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了就业技能。白晶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推动蒙绣与中国四大名绣等绣种的交流合作。邀请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并依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精品刺绣论坛、评选活动。
几年下来,白晶莹及其产业团队在173个嘎查集中设立了51个产业村,举办了130余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工1.6万人次。一串串足迹,丈量着科右中旗从“国贫旗”到“摘帽旗”的蜕变过程。
2019年8月,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命名科右中旗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如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