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旭
□ 田亮 郭阳 王天林
瘦削高挑、言语不多,这位“90后”东北姑娘刘杉,读研时就被烙上“学霸”标签:发表的两篇关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论文被CSSCI检索,参与研究的某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
来到基层部队,刘杉被调整到技术室。这里,正是作战导弹旅训练科技含量的“高地”。
为了弥补专业理论的不熟悉,刘杉申请了外学外训机会,跟在科研人员、厂家师傅、技术骨干后面,忙得像“陀螺”,能现场“消化”的知识绝不拖到明天。遇到想不通的,晚上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学原理、对参数,有时小小的一张导弹分系统电路图,能研究通宵。
靠着这股“钻劲”,刘杉仅用1年时间就被推荐为旅技术骨干,并入选上级技术尖子人才库,从一名“学霸”摇身变成导弹专业的“行家”。
几年前,部队接到即将换型某新型武器装备命令,一时间大家有些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家伙’还没到,拿什么练?”
“脑袋长在自己头上,装备没到咱们就超前研制一套模拟训练器材!”领导的话,立马给技术室打了一剂“强心剂”。新型导弹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高,指挥员发号指令、号手操作动作,基本要靠计算机界面执行。有计算机基础的刘杉,自然“扛下”研制模拟器材界面化系统的重担。
“研制操作界面,关键是要最大化还原真实使用体验。”刘杉回忆,在没有现成装备的情况下,为了“移植”可视化系统,她只能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数以百计的模块一点点精抠,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刘杉用了两个多月。
“前台”只是一小部分,把界面模块准确与操作指令对接、建立界面与控件的交互关系,系统才算完整,这就离不开程序代码。而编写代码需要掌握C#语言,这对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种语言的刘杉来说,更是一项挑战。
一次刘杉敲完一段代码后,计算机总是报错,执行不了预想指令。她就在电脑旁,从早到晚调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一行一行推敲、一遍一遍琢磨,她用7万多行代码终于换来回报。
1年后,这套模拟训练器材研制成功,极大改善了训练条件。
2019年国庆阅兵,刘杉研发的具备车辆记速和成绩存储功能的激光计时器,助力驾驶员训练更加科学,提升了车辆行进中的精准性,在装备方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她还参与研制某虚拟仿真系统,并在火箭军“三小”革新竞赛中获奖。
随着新型号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刘杉的足迹不断延伸,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她坚持每天到一线跟训,每台装备登车检查,每天都加班加点攻关技术难题。凭着这股子钻劲儿和多项训练成绩,刘杉成为该旅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二等功的女军官。
面对成绩,刘杉很平静,她说:“作为一名技术干部,有责任为导弹插上‘科技之翼’。”在科学技术的海洋里,她再次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