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吴苏锦 发自北京
如今,掏出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实现外卖点餐、消费支付、网上挂号、公共出行……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数字便利”。
但是由于资源、能力等差异,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却成了一些人的难题。
前段时间,“94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的新闻引起热议,也有网友反映,亲身体验过带亲人去办残疾人证,却要一直跑来跑去……
可见,我国的不同群体在使用和用好数字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
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的注意:“国务院已经就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发布了相关实施方案,但数字化时代的‘弱势群体’除了老年人,还包括残障人士等其他对象,这些群体对于数字技术和数字服务的使用困难,目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此,周桐宇建议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和文化宣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为数字化“弱势群体”量身打造个性化、易使用的数字服务和产品,降低数字服务使用门槛。“在数字技术一路狂奔的发展中,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需要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在周桐宇带来的《关于加快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的提案》中,城乡间“数字鸿沟”和企业间“数字鸿沟”也被提及。
她通过调查发现,城乡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数字服务使用鸿沟。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其使用数字服务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得生活与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并以此产生收益。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虽然已通过手机接入移动互联网,但最常用的功能是通讯和娱乐,常用的数字工具类App即使安装了也很少使用。
周桐宇建议,畅通经验、人才、技术的城乡流动,将强化农村地区的数字服务应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总结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模式,作为全国‘样板’向其他地区推广;二是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在实际生产销售中感受数字技术、学会数字技术、运用数字技术,为农产品、手工制品销售提供新机遇。”
身为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了解到,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数字化覆盖面程度还比较低,大约仅有25%的中小微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且面临着资金缺乏、数字化人才短缺等诸多困难与挑战。
针对企业间“数字鸿沟”,周桐宇建议,有效整合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提供一整套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智能金融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门槛和成本。
周桐宇指出,“通往‘数字便利’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各方的努力协作下,一定能让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和中小微企业跨越“鸿沟”,享受全方位的“数字红利”,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进一步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