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 杨进涛 文/摄
春节期间,河北省肃宁县师素镇西南庄村张艳肖的草莓采摘园,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连连夸赞草莓好吃。
张艳肖种的草莓为什么这么好吃?她有什么独门秘籍?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西南庄村,见到了快言快语的“草莓姐”张艳肖。
今年53岁的张艳肖种植草莓已有16个年头。2005年,她建起了占地一亩的第一座草莓大棚,当年获利5000多元。尝到甜头后,她扩大种植规模。
刚开始种植草莓,张艳肖并没有什么技术。有一次,听说用牛奶浇灌草莓,长出的草莓就有奶香味道,她就去跟邻村的一家奶牛养殖户协商,要来奶牛场的等外品和奶罐清洗余奶浇灌自家的草莓。结果,因为牛奶稀释配比不对,草莓秧苗几乎全部被烧死了,“好大的损失,真是心疼啊!”
从那以后,张艳肖开始到处学艺,县里的书店,她都寻遍了,查找有关草莓种植的知识;她还到草莓种植大县保定满城县拜师学习,在大棚里帮人家干活儿,一边干一边学……回来后,她大胆尝试,率先采用起垄种植、地膜覆盖、蜜蜂授粉等技术种植草莓。她每天守在大棚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草莓。
“要说草莓的事儿,得有一箩筐。”张艳肖说。她每天早晨掀开大棚卷帘,傍晚再盖上卷帘,好多次不小心从棚顶滚了下来,“没白摔,摔出了一个好身板儿。”张艳肖解嘲地说。
有一年,草莓秧苗种上后几天就全部枯萎了,大棚里几乎一片光秃秃。张艳肖忍不住哭了起来。她以为草莓全军覆没了,便去服装厂打工。几天后,放心不下的张艳肖又回到大棚查看,发现草莓竟然齐刷刷地长出来了,她高兴得放声大笑。
“没想到草莓生命力这么强。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几年下来,张艳肖的种植技术越来越精湛,她也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新想法儿。
“每年草莓价格最高的时间段是腊月和春节前后,咱家的春秋大棚草莓‘五一’才到盛果期,价格一路走低。这不行,咱得变!”张艳肖和丈夫商量一番后,决定投资建设温室大棚。
建一个标准的温室大棚要15万元以上,有人说错季种草莓难度大,不易生长,闹不好就得赔钱,劝她别冒险。可张艳肖是个倔脾气,认准了的事儿,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她东拼西借,和丈夫自己动手,硬是建成了高标准草莓温室大棚。一鼓作气,她又引进了新品种,种植成功后,单果有的重达100克左右。
2018年,张艳肖从保定顺平县引进了红颜九九草莓新品种。为了加强夜间光照,她在大棚里安装了叶面补光灯,草莓长势良好,成为各大蛋糕店、水果店争相订购的果品。
去年11月的一天,张艳肖在大棚里发现草莓出现病灶,判断为空心断头病。她马上赶回家取喷雾器,匆忙中忘带家门钥匙,她从邻居家登上房顶,想踩梯子进院子,一不留神从房顶上跌落下来,当场昏迷。乡亲们紧急送她到医院治疗,住院不到一周,她瞒着医生让丈夫接了出来,不回家,直接去了心心念念的草莓大棚……
张艳肖家的草莓常常卖得比其他种植户贵,而且畅销,有人不解,张艳肖总是笑着说:“贵有贵的道理,我付出的比别人多,草莓比别人种得好。”
这些年下来,靠草莓种植,张艳肖家里翻盖了新房,买了轿车。自家致富后,张艳肖开始带动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发展草莓种植,姐妹们需要技术指导,她总是有求必应。“我自己富了不算啥,乡亲们都富了,都过上好日子,才好呢!”
如今,草莓已经是张艳肖生命里不能舍弃的一部分了。张艳肖告诉记者,春节过后,她就着手再流转50亩土地,扩大草莓种植面积,并兼营农家乐采摘观光旅游。她还准备发展盆栽草莓,打造能带回家的草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