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 王鹏
□ 山西财经大学学生 张谦玉
初春的平型关,漫山桃花如云似锦,田间一片忙碌景象。城垣上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讲述84年前那场战斗。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115师浴血奋战,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抗战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扬名中外
1937年9月20日,日军先后占领山西大同、灵丘后,逼近平型关,企图南下进攻太原。为了阻止日军南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决定在平型关阻击日军,并致电朱德,希望八路军给予配合。
9月24日,林彪、聂荣臻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接到命令,连夜从灵丘县冉庄村赶往16公里外的平型关,115师685团、686团、687团,分别按照作战方案中“拦头”“斩腰”“断尾”部署,于24日午夜冒雨进入乔沟设伏阵地。
25日7时,由100多辆汽车组成的日军车队沿灵丘-平型关一线开进进入预伏阵地。八路军凭借地形优势,向沟底的日军猛烈开火,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终将进入乔沟一线的日军1000余人全部歼灭,大获全胜。
“兵力,我军1万余人,日军2.2万余人;手枪,我军3821支,日军9476支;轻机枪,我军274挺,日军541挺……”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展板上,一组敌我力量对比数字显示了双方实力差距巨大。
“实际上,我们八路军要比表上显示的人数还要少,装备还要差。”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馆长赵优文告诉记者,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平型关伏击战尤为惨烈。“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天时地利因素之外,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八路军战士有着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亮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平型关大捷震惊中外,全国各界为之振奋。毛泽东立即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蒋介石也致电八路军予以嘉勉。国内外的通讯社、报纸、电台均以特大新闻争相报道中国抗战的首战大胜利。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在那个硝烟四起、民族危亡的年代,平型关大捷被作为威名天下扬的“首战”写进了《八路军军歌》,传唱大江南北,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作为10个英模部队方队之一,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脱贫攻坚战再铸辉煌
沟壑纵横,地形险峻,在平型关大捷中助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胜利”。但在脱贫攻坚战中,崎岖的山路却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屏障。
灵丘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型关所在的灵丘县白崖台乡,全乡16个村曾经都是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灵丘县因地制宜,在白崖台乡实施乌鸡、青背山羊养殖项目和中药材种植,同时通过有机旱作农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除了产业扶贫,平型关脚下的白崖台乡还开展了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培训就业等一系列工作,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和驻村帮扶,让脱贫攻坚深入到每一位老百姓的身边。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馆长赵优文曾是灵丘县扶贫办主任,提起平型关下的“脱贫路”,如数家珍。“平型关大捷,靠的是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共产党员同样发扬‘平型关精神’,冲锋在前,不怕困苦,持续推进产业、带动就业,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平型关下再创新奇迹。”
2019年4月,灵丘县正式脱贫摘帽。
巍巍雄关铭记抗战首捷,英雄鲜血浇铸民族精神。84年前,八路军将士不畏强敌,打出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84年后,平型关下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再传脱贫攻坚的捷报。
如今的灵丘县依托绿水青山和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和红色旅游,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的转变。
平型关大捷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早已成为红色旅游打卡地,每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目前正在筹划一个党史展览。赵优文说:“要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党的历史,感受和平的来之不易,传承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亮剑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