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凤林 荣腾龙 徐志华 文/摄
“你们看,现在正是李树开花的时节,整个李树都开满了花,如果不对花进行梳理,就会影响今年李子的产量和质量。”近日,许传良对几名贫困户进行果树管理指导。
47岁的许传良一家是重庆市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脱贫户。2013年因妻子丁运淑患心脏病,手术治疗花费十余万元,再加上两个孩子读书,成了村里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帮他引种李子、搞养殖,安排公益性岗位。2015年,许传良一家脱了贫。
虽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慢慢好起来,但许传良想进一步提升自己。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动员他报考大学,不仅学费由政府垫付,还有助学金。
原来,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大林村的产业得到了发展,但缺少又懂技术又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4月,帮扶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大林村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白土分院,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后来又利用国家高职院校扩招的契机,设置大专学历教学点,鼓励符合条件的村民报考读大学,对农民及农村从业者实施系统教育,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
一听可以拿大学文凭,许传良和丁运淑马上动了心,兴致勃勃来到学校参加入学考试。2019年10月,夫妻二人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大学生。
最初几节课是在位于万州城区的校本部上的。刚开始,两口子穿着正装,拿着书本,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一起走在校园里,觉得有点格格不入。进到教室后,他们特意选了个后排不起眼的座位坐下。但他们很快就调整了心态,坦然地和年轻人一起交流,认真地听课,记笔记。
有人跟许传良夫妇开玩笑:“你一把年纪了还跟娃娃一起读大学,好意思不?”许传良夫妇回答说:“有啥子不好意思,年纪大一样可以学!”
许传良告诉笔者,选择读大学,一来是为了圆年轻时没有完成的“大学梦”,二来发现现在要在农村搞产业,光靠经验可不行,还要懂技术、会管理、经营。远程教学期间,夫妇俩白天各自忙着干活儿,晚上一起打开手机上网课学习,从没有耽误一节课。
除了网上教学,学校还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把课程送到了田间地头。去年8月,大林村水稻进入收割时节,学院把收割机开到了大林村的稻田里,老师边讲边示范。许传良学得最认真,没多久功夫,便能独自开着收割机帮合作社收稻谷了。把村里的水稻全部收割,一结工资,他挣了3000元。拿到钱后的许传良笑得合不拢嘴:“读大学大有用处,这么快就见效益了!”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农民的求知热情高涨,仅大林村就有12名农民通过考试成了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