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世康
在浙江省舟山市有一支这样的志愿队,她们奔波在渔村的港口码头,行走在乡村的阡陌小道,用朴实细致的服务在美好家园建设和幸福生活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们就是东海渔嫂志愿者队伍。
每一天,渔嫂们走出家门,各司其职,日复一日地奔波忙碌着。
胡松素是岱山县长涂镇倭井潭村地地道道的渔嫂,也是金银渔嫂协会的会长,担任十大员中的渔安员。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时,由于缺少口罩,胡松素毅然决定带着渔嫂们动手做口罩,解决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消毒、裁剪、拼接,口罩虽然简易,但是分量却是沉甸甸的。渔嫂们赶工、老人们轮班为她们做饭。二十几个日日夜夜,缝纫机从未停歇,渔嫂们硬是赶制出了1.7万个自制口罩,分发到每个村民手中。在那一段特殊的日子里,渔嫂做的口罩,鼓舞了全镇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
靠海吃海,保护海洋人人有责,东海渔嫂们义不容辞。她们相信,只要努力多一点,海上的垃圾就少一点。就这样,岸上不仅有东海渔嫂洁美员,渔船上还发展了渔民净海员,十大员已经延伸到了海上,走进了千家万户。
每一份善举,都凝聚成力量,筑起安全的壁垒;每一次善行,都散发出光芒,照亮前行的方向。渔嫂们付出的是坚韧与爱心,收获的是快乐和成就。
运用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织网、穿梭、把舵、锚定”四步工作法,东海渔嫂们把许许多多细小而琐碎的矛盾消化在家门里、消除在楼道里、消灭在村社里,换来的是岁月静好。
邬雪红就是一位这样的渔嫂,她是浦西社区的一名调解员,调解过各种各样的案子。有一次,一户5楼居民家水管漏水,殃及楼下所有住户,索赔金额需要八九万元,但是该住户家庭困难,女主人身体不好,孩子又小,这笔赔偿金额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经过多次上门、不断调解,慢慢得到了住户们的理解,有的甚至放弃了索赔。
社区还有一位老人,临终前一定要见邬雪红,还要求渔嫂们帮助自己完成遗嘱,老人说,“渔嫂是我最信任的人。”
“如果时光回到12年前,我可能真的无法想象自己能过得这样开朗,人生能重新拥有价值。”邬雪红原本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丈夫是舟渔公司的船老大,儿子年轻有为。然而,12年前的一场意外,25岁的儿子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她48岁,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之后的整整四年邬雪红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更不愿与人交流。为了让她重拾生活的价值,社区书记张亚清不厌其烦地带着渔嫂们到家里开导她,还硬把她拖出了家门,在姐妹们一次次的帮助鼓励下,她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组织,随后成为渔嫂调解员中的一员。
东海渔嫂们在付出善与爱的同时,也治愈了自己;在收获圆满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随着东海渔嫂志愿队的影响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带着理想加入队伍中来,她们以独特的方式参与,追求着社会价值。
徐璐是一名“85后”姑娘,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拥有硕士学位。她现在是“千屿千行”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致力于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性教育普及。
从成为母亲那一刻起,徐璐和所有的东海渔嫂一样,“守护海娃,点亮童年”成为义不容辞的初心和使命。在过去的三年中,她们已经将公益课堂带入了10个偏远海岛、12所学校和28个社区,共开展相关主题活动134场,直接受益人数超1万人。无论是骄阳当空,还是狂风暴雨,都未曾阻挡过她们跋山涉水和漂洋过海的脚步。正如团队名称“千屿千行”,她们希望的足迹遍布舟山群岛的各个角落,让海岛永远纯净和美好。
“团队里有一些大学生讲师毕业回乡,也开始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儿童教育普及宣传队伍。看到他们的故事我总是很感动,因为有一颗种子,在舟山发芽,传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一个人,影响一座城,这是我和我们这个团队最大的成绩。”徐璐说。
这就是东海渔嫂的故事。每一个东海渔嫂都是一个发光体,点点星光汇聚,生生不息传递。生活在继续,红马甲依然闪耀,东海渔嫂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