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半边天:

仰望星辰问九天 “匠心”织就航天梦


    韩媚

    ◀李瑞珍

    ▲梁嘉琪

    在型号科研生产攻坚战中,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女性工作者们总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她们是女儿,是母亲,是普通女工,是科研工作者,更是心细如发的“女工匠”,她们乐于奉献,无怨无悔,只为了一个共同的蓝天梦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她们是女儿,是母亲,是普通女工,是科研工作者,更是心细如发的“女工匠”。梦想是一种追求,为了国家,她们早已把自己心中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当中。

    在型号科研生产攻坚战中,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中生动诠释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许, 热忱萦怀秉初心,匠心织就航天梦。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3所308室多维编织班组,主要承担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多个重点型号关键件预制体的生产工作。在全部57名员工中,女同志占67%。正是他们和她们,连续数十年创造了年年“双无”“双百”,即“产品质量无缺陷,班组生产无事故”“任务完成率100%,交验合格率100%”的辉煌成绩,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荣誉。2018年,班组又将航天金牌班组奖牌收入囊中,班组中1人获得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2人获得航天突出贡献奖,1人获得航天技术能手,是国防系统“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典范。

    愿坐冷板凳 能打持久战

    多维编织组副组长韩媚,一位出自普通航天家族的“航天二代”,怀揣着一颗奉献航天的初心,深扎技术生产一线20年,她带领班组首次实现了防热织物、耐烧蚀预制体成型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的突破,让C/C复合材料预制体生产进入快车道,班组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航天金牌班组”等多项荣誉,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

    “把工作的事做好办实,心里才踏实!” 是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有一次,韩媚负责某重点型号耐热材料研制。由于前期该材料为外协生产,故摆在韩媚面前的,是亟待解决的流转周期长、工艺不可控、针织技术空白等等问题。时间仅有一个月,在设备能力不具备、成型技术未吃透的情况下,要让弹性不佳的纱线“成片儿”,难度可想而知。韩媚从未接触过针织技术,熟悉技术便是第一个难关。通过多方调研,她和同事张玲、曹宁霞找到了南小巷一个小家,软拖硬磨才借到设备试织,折腾了三天,却连一个巴掌大的小片也没能织出来。为攻克技术难关,她们白天试织,晚上查阅资料、反复论证,终于锁定了不能成型的关键所在。经过连续两周的调试,她们终于攻克了织物成型技术。当第一片针织布“完美”地呈现在眼前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最美的艺术品!历经8年,终于实现了针织成型的全线自动化生产,人员配置减少50%,生产效率却提升了5倍。

    李瑞珍是43所型号技术总师,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参加工作25年来,她一直从事拓展应用领域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开发,负责研制了满足固体运载、助推发动机使用要求的国内最大柔性喷管、大型复合材料壳体,成功完成多个新型号试验和发射任务。在碳/碳复合材料研发中,她的许多研究成果应用在嫦娥着陆器有效载荷、新一代大推力液体发动机,参与完成长征系列多个新型号飞行试验。

    严寒或酷热, 凌晨十二点的试验室里,总能看到中天火箭公司TL-2制导火箭设计师梁嘉琪伏案工作的身影。“愿坐冷板凳、能打持久战”是她永远的姿态。5年来,她参与了TL-2制导火箭几乎所有的重要节点,圆满保障了火箭从定型到交付全流程。无数个与黑夜共舞的日子,与技术曲线同频共振的时光,让梁嘉琪收获了“铁娘子”的称号。

    所有光芒,需要时间才能呈现。没有豪言壮语,她们总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只为了一个共同的蓝天梦想。

    “我们将秉承初心,热忱萦怀,薪火相传,织梦同行,用一针一线铸造强军护盾、大国重器,高质量完成型号研制任务,筑造大国脊梁!”

    产品“零瑕疵” 合格百分百

    “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为钢。”走进车间,职工们聚精会神地埋头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周围。一片寂静中,唯有碳纤维与指尖的摩擦声,给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让人不由得轻了脚步。

    作为重点型号首道工序,这里的每件产品都意味着几万根复合材料从女工们手中一根根钉在工装上,各种不同规格的材料以他们特有的方式一束束、一层层地编织在产品上。几十万次的重复才能成就一个产品,而每一个通道铺设都要十分精准,绝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

    当你看到由她们一针针、一线线,经过精心编织,用心、用情、用责任打造的精品时,一定会由衷赞叹。产品“零瑕疵”,合格百分百是她们永恒的追求,“精编细织,丝丝如序,严慎细实,保证质量”完美的产品正是她们追求完美的最好诠释与折射。

    2018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结合近30年手工编织经验积累,她们成功突破了大中型编织制品自动化成型技术,产品成型效率提高50%,人工成本降低50%,实现了预制体自动“编织梦”,在复合材料研制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破性别壁垒 绽女性光芒

    女员工们乐于奉献,无怨无悔。因为,她们深知,一个人的缺席就意味着一个工位的停滞。2021年,型号生产任务再次攀升,这群娘子军们再次打响了快投高产的“主动仗”。 每天岗位创绩积分的记录表,是班组每名职工拼搏努力的印记,在乘风破浪的征程中,从来没有容易二字,可是航天人,就是这么“拗”。

    随着型号生产任务逐年攀升,为了让她们安心工作,并给予这些女性居多的班组更多关怀,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采取了多项暖心政策保障女职工们的权益:开设子女寒暑期托管班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在班组、科室建设“母婴关爱”让她们放心地投身科研生产;美化提升一线生产环境,让女职工舒心工作;升级女职工关爱服务礼包,包括完善女职工专项体检项目,全员覆盖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开展多项心理健康、亲子教育讲座培训和服务,疏导她们的压力。在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上,2021年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党委着力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上下功夫,打破性别壁垒,新提拔5名女性干部进入部门或单位领导班子,数量可以说为历年之最,也充分体现了唯才是举、以德为先、性别平等的原则,让女性在岗位上充分绽放自己的光芒。

    多维编织组的操作间里,孟晨、韩媚、郭丽红、李雅娜等女工们决定,将由日常使用的原材料碳纤维刚性棒制作而成的“艺术品”——《织梦》捐赠给中国儿童博物馆收藏。这幅作品的主题是“传承”, 整体造型为圆形,作品最醒目的位置,有剪纸“织梦”二字,寓意着她们立足岗位,逐梦星辰大海的理想,象征班组的技能传承、文化传承、信念传承,代表我国的航天事业的传承环环相扣、欣欣向荣、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蓝天的颜色是你看来最美的色彩,航天的事业是你最高的追求!你挺拔的腰身蕴藏着能量,娴熟的技艺编织着梦想。无影灯下千丝万缕,轻轻滑过你纤细的手,你是劳动者,你是那样浑厚!”这是多维编织组的组诗《织梦》的一段话,也是她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更是这群“娘子军”作为航天人之于航天精神的坚守具象。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