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周韵曦 发自北京 2021年是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推进年。今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将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儿童安全力教育专项基金就是行动的组成部分。3月29日,在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之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儿童安全力教育专项基金在北京史家小学正式启动。
基金启动仪式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郭长江表示,“学生安全教育中安全隐患的预警、排查、自救和风险规避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我们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掌握安全教育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们远离伤害。”
史家小学副校长李娟表示,史家小学一直以来都在开展安全教育,但这次活动与以往不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安全力,即具备发现危险并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识,将这种能力形成习惯并执行下去,进而影响自己和身边的人。
启动仪式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儿童安全力教育专项基金发起人、中国儿童伤害预防教育专家张咏梅向史家教育集团颁发“安全力教育示范校”牌匾,项目以此为起点,未来将联合学校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开展全面的安全力教育课堂。
启动仪式后,张咏梅为史家小学学生开展了主题为“安全力,助我远离伤害!”的公益教育课,通过寻找校园安全隐患、绘制安全警示备忘录等互动方式,围绕知、信、行三个方面认识伤害,解读预防措施,为学生们梳理对儿童安全的正确理解与预防思路,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安全预警的意识。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控制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团队在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2010—2015年期间,每年有5.4万多名0—19岁青少年因伤害而死亡,相当于每天有148名孩子离开我们,造成伤害死亡的前三大原因是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倒/坠落。基于对儿童伤害领域的大量案例循证研究发现,90%以上的伤害是可以预防的。认知、行为习惯和对环境隐患排查的无措,是造成儿童伤害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
基于中国0—19岁青少年认知行为特点、伤害的共性研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儿童安全力教育专项基金旨在动员学校和社会力量,致力于共建共享儿童安全体系,培育儿童预防伤害的自我觉知能力。
未来5年,儿童安全力教育专项基金将在350所“安全力教育示范校”开展培训项目,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课外环境改进、家庭访问、社区共建等活动,构建完善的校园-家庭-社区安全体系,促进儿童自我安全力提升。此外,该基金将创建儿童伤害数据库,开展伤害行为循证分析,建立青少年儿童安全力教育公益网站,面向社会共建共享预防知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