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 吉林师范大学学生 吕佳艺
初春的四平,生机盎然。伫立在英雄广场的四平战役纪念馆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辉映,雄伟壮观。每天这里都会接待众多前来重温党史的参观者,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把人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四平四平,四战四平,不战四次,不能太平。”这是当年流传于四平地区的一首民谣。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国共军队四次鏖战于四平,两军攻守进退、互有胜负,四平几易其手。惊心动魄的四平战役以其惨烈和悲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震惊中外的四平战役,以其特殊的战略意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争锋“咽喉要道”
伴随着日本的投降,中国东北暂时出现了政权真空,国共双方全力争夺东北,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不惜动用军舰日夜兼程,帮国民党军往东北运送兵力,并向蒋介石提供武器装备。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遏制当时的苏联在远东的势力。
事实上,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强调:“只要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四平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征研科负责人张冬雪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四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中长、平齐、四梅三条铁路的交汇点,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堪称军事重镇。此外,四平素有“东北粮仓”之称,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这些条件,都使四平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四次大战役:第一次作战为四平解放战;第二次作战为四平保卫战;第三次作战为四平攻坚战;第四次作战为四平收复战。其中以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的规模之大,战况之惨烈,震惊中外。
四平战役是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正面交锋的第一场大战。四平战役纪念馆战史专家张宇明告诉记者,四平战役不仅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局走向,更奠定了解放东北乃至全中国的重要基础。
加快东北解放进程
四平战役中,国共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伤亡之重,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是空前的。东北民主联军最终以伤亡2.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5.5万余人,取得了战略要地四平。四战四平,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战机、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根据地。
四平战役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消灭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砍断了国民党军沈阳、长春之间的重要桥梁。四平市委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科负责人牟哥告诉记者,四平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人民中的声望,使人民对东北民主联军有了深刻了解,真正认识到东北民主联军才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民主联军因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曾一度陷入艰难境地,当地百姓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战争,成了人民军队的坚强后盾,为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站稳脚跟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同时,四平战役为重庆谈判争取了时间,为东、北、西满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牟哥表示,四平战役巩固了北满根据地,为以后东北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加速了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薪火相传的精神纽带
历史的硝烟赋予了四平这座英雄城市红色的基因,瞻仰英雄、铭记英雄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在四平的大街小巷,人们会常常看到“仁兴”二字,仁兴小学、仁兴路、仁兴商厦……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马仁兴而命名的。
鲜血灌溉了人民的幸福之花,前赴后继的英雄们夺取了四平战役最终的胜利。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强调:“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四战四平”的烽火硝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段风云壮阔的历史,它是四平独有的文化珍宝,是城市薪火传承的精神纽带,更是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张冬雪告诉记者,四平的红色基因将永远深植于烈士鲜血染红的沃土中,传承于代代不懈奋斗的事业里,它是每一名英雄儿女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作为新时代的党史研究者,要争做红色基因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让这种“红色革命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让这种“红”不断绵延下去,去“映红”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