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一部“出圈”的影视作品,一个令人心疼的现实案例,让“姐姐”这个充满温暖的称谓多了几分苦楚。在电影《我的姐姐》中,安然在求学和抚养弟弟的艰难抉择间,被“亲情”一点点“吞噬”;而电影之外,杭州一名20岁女孩欲跳河轻生,只因自己一个人要养活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不堪重负。这样的“进退两难”在不断呼唤:“姐姐”得到的应该是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不是道德绑架下的“孤军奋战”。
在现实生活中,姐姐作出牺牲和妥协的事情并不罕见,“道德绑架”“软硬兼施”……她们奋斗追梦的个人价值,逐渐让位于长姐为母的传统观念。“作为姐姐就应该……”的话语体系,困住的往往是一个个“她”,忽视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的人。
一个个真实案例,撕开了一个更加现实的社会,触动着我们的悲悯情怀和深深关切,但这显然不是终点。如何冲破这样的枷锁,触动社会支持机制,让姐姐们在家庭困境时不再“孤军奋战”,值得整个社会反思。
怎样才能给予特殊家庭有效救助?如何保障家庭成员追梦的权利?怎样实现自由与责任的平衡?对于姐姐来说,需要的更多的是现实中的社会支持。目前,对于杭州女孩,当地妇联已经介入并将提供帮助,但她需要的显然不止于此。她不仅需要法律援助机构的支持,帮助她向父母追讨法定的抚养责任,也需要公共保障机制挺身而出,相关部门和组织为孩子们作出更适宜的安排,同时以扶贫扶弱、扶智助学等一体化的公共救助体系,实现克服眼前困难和长远发展的“双保障”。这是整个社会应该带给姐姐们的底气。
善良的姐姐需要温柔以待。在“生命不能承受”的困境面前,姐姐们的一己之力终究既不是长远之计,也不是公平之道。唯有让社会支持越来越多,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才能让家庭和姐姐的人生都温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