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生活 PDF版下载

版面: 生活

做“成事人”,比“成功”更重要


    这个世界,主要是由那些美好的‘成事人’支撑的。总体而言,成功是小概率随机事件,大部分人恰恰应该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就是说,“成事”比“成功”更重要。哪有什么进一步的海阔天空,都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铁律。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都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喜欢。

    ■ 胡杨

    最近,“延迟退休”的消息备受关注,那天一位正办理退休手续的深圳女友问我:“你啥时退休啊?”我回答道:“干到60岁吧。”女友说:“嗯,体制内好混。”这句话从很早就离开体制的她口中说出很自然,但“混”字在我听来却有些“扎耳”。因为在我的人生字典里从不存在“混”字。

    无论体制内外,职场都不相信“混”字

    我的职场经历其实很简单: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两年,坐班;后到报社当编辑,不坐班。因为我天生喜欢文字工作,从“坐班”到“不坐班”于我就是质的飞跃。每天早晨8点准时坐在电脑前“打卡上班”,下午4点半“刷卡下班”开始瑜伽,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不坐班看似自由,其实需要的是更强的自律。一生只干一份工作,在别人看来似乎单调、乏味,但于我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挖一个职业深坑,找到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指成拳,力出一孔,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人生似有伏笔。1985年我参加高考那年,作文题目是看图写作。图一是一个人挖了一个深坑,找到了水源;图二是一个人挖了许多浅坑,始终没见到水源……我显然是前者,当年高考作文分数也不低。我的职业生涯如同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些年我最深的体会是,年轻时要慎重选择职业,随着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的提升,最好把职业变成人生志业。当然,干一行、爱一行的前提条件是真“爱”,当你对一份工作足够热爱,坚持就不是难事。

    作家连岳最近回答一个既希望得到体制内稳定、又想得到私立诊所高薪的牙医问题时说:“为追求混而进体制,混几年知识没更新,业务没长进,最后没提拔,牢骚怪话就全来了,专门吃饭砸锅。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 最能混的地方最应该努力……勤奋、敬业不是应该的吗? 这些年,我见过不少从体制内出来后悔的,也有不少走进体制内无奈的,反思起来,多少都是因为‘初心’问题。我坚信混日子的人,未来在哪儿都一样混不下去。”

    的确,最自由的地方,反而更需要自律;最能混的地方,最应该努力。职场最怕“混”字当头,更怕好高骛远、频繁换跑道。

    记得当初我刚来报社时,一个女同事跟我谈起她离婚的原因:“那几年,正兴离婚潮,我就离了,现在有点后悔。”对于工作也如此。上世纪90年代人人向往自由、追求个性,很多人“跟风”离开体制“单飞”。当然,有的雄鹰展翅、越飞越高;有的则成了折翅的鸟,一蹶不振。

    这些年“跳出舒适圈”也非常流行。“你的舒适区,正在杀死你”“你的舒适圈,就是你贫穷的根源”……诸如此类俯拾即是。于是乎人人开始得陇望蜀,蠢蠢欲动。尤其人到中年,那句“再不改变就老了”像响鞭一样抽打着自己,于是一些人盲目去挑战新领域。结果呢? 有些人因为跳出舒适圈而开拓了疆界,有些人则因为跳出舒适圈而寸步难行。

    不得不说,现代人的焦虑大多来自于从众心理,尤其是被信息化裹挟的当下,人人都多了很多攀比机会,也会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慌乱,更会因为“怕失去”“怕错过”而焦虑。仔细观察那些盲目跳出舒适圈的人,可能远未达到工作上的游刃有余,往往是为了逃避问题或是欲望使然。他们在对圈外的世界没有足够了解和准备之时,就纵身一跳……

    何谓舒适圈? 一般是指人在某个领域内感到放松、稳定并拥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且能用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去处理各种情况。身处舒适圈的人,工作上得心应手,且这种状态可持续、可深化。我看到一个对于舒适圈的最佳解释:“创造性的工作,没有舒适圈,所谓的舒适圈就是你在工作中没有创造力了。”

    我觉得这个说法更是一种提醒,有时是我们畏惧困难的惰性、好高骛远的天性,让我们跳来跳去,无法专注于当下。比如某个阶段,你的工作热情减退或事事不顺,这时很可能是情绪曲线使然。你要懂得在情绪高昂的时候积极奋进;在情绪低落时保持匀速,等待创造力的死灰复燃。动不动就“换圈子”,如同换汤不换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能总保持冲刺的姿态。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都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喜欢。

    努力“成事”就好,无须执着“成功”我们身边充斥着诸如此类的论调:

    不跳出舒适圈就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人不要甘于平凡,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可以说,鼓励或怂恿人们跳出舒适圈的背后推手是成功学的诡计。

    回望过去,成功学大行其道折射出世人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人都想走捷径、挣快钱,许多人患上了“成功饥渴症”。成功学的最大谬误就在于,把特例当作普遍规律来遵循。总体而言,成功是小概率随机事件,大部分人恰恰应该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就是说,“成事”比“成功”更重要。

    最近在《冯唐成事心法》一书访谈中,看到作者解释“成功”和“成事”的区别:“成功”更多是指世俗意义上的名利,很多时候有运气的成分;“成事”是指把事情做完、做好,并且提倡要“持续做事,持续成事”。成功讲的是一蹴而就;成事讲的是持之以恒。

    冯唐说过:“开心工作而且可以养活自己,是一件美好的事。这个世界,主要是由那些美好的‘成事人’支撑的。人人都该做一个‘成事人’,让世界更加美好。不想好好做事的心态,就是混。我是反对混的。我真的不认为混日子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想要心态平衡,我认为重要一点是管理好工作习惯,工作可以变成一种乐趣,变成对人生的滋养……”

    毫无疑问,正是当下的每个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你、未来的你。哪有什么进一步的海阔天空,都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铁律。职场人要勇于走出成功学魔咒,脚踏实地做一个“成事人”,这才是真实的锦绣人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