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伟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出自《资治通鉴》,背后藏着一段小故事: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郭暧与公主吵架,公主气哭了跑回宫里告状。郭子仪赶紧绑了儿子押进宫里请罪,唐代宗对郭子仪笑道:“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古代的天子家事,但其中蕴藏的智慧,对于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如今,许多处于青春期孩子脾气暴、爱顶嘴、不服管教、沉溺于手机、早恋等各种叛逆行为,是否总会时不时刺激家长,让父母们难以控制情绪。比如父母眼里揉不得“沙子”,见不得孩子犯错误;耳里听不得“刺耳”之言,不容许孩子发脾气、顶嘴;嘴里忍不住“发泄”,轻者唠叨重者咆哮,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心里容不下“叛逆”,不能接受孩子“翅膀”硬了、要求单飞等表现。这些见不得、听不得、忍不住、容不下的结果,要么是父母和孩子硬碰硬,以“暴”制“暴”,两败俱伤,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要么是父母把孩子当“工具人”严密控制,可孩子不是傀儡是“风筝”,拉扯得太紧,不是断线就是“直线下坠”。不管是哪一种结果,最终都是两败俱伤。
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没有更稳妥有效的互动方法呢? 事实证明,大部分情况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装聋作哑、故作糊涂,对于激烈的矛盾和火气不失为一种“灭火”降温的好方法。过后另挑一个时间,趁孩子心情好时,父母再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把握时机帮孩子分析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中利弊,最要紧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乎他的。态度和方式对了,父母与孩子交流才有效果,结果才能“事半功倍”。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不是不作为,而是在家庭成员互动或亲子教育过程中,不简单粗暴走直线,该打太极时打太极,该走曲线时走曲线,留余地、有回旋,徐徐图之,这或许也是身为家长的一种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