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创·女职工之家 PDF版下载

版面: 创·女职工之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悟空”卫星塑闪阵列探测器主任设计师刘杰:

守护大国重器


    刘杰

    作为国家重大专项“核高基”的首席科学家,我带领团队建立的两套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指标的单粒子效应地面模拟装置,是我国宇航电子元器件抗辐射性能高LET重离子地面评估的唯一装置。为打破国外对我国航天抗辐射大规模集成芯片的封锁,加快元器件国产化步伐,保障航天器的安全运行走出了“关键一步”。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卫星A星仅仅服役了39天、第二颗B星服役了165天,都没有达到预定的工作寿命,当时卫星设计师很长时间找不到卫星姿态失控的原因。任务交到了我们手里。我和3名同志临时搭建实验平台,两天两夜近40个小时没有合眼,最终证实了卫星故障的原因是:星载计算机芯片在轨经常发生单粒子事件,且设计上对空间环境因素考虑不足,最终导致控制系统工作紊乱致使卫星失效。我们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在地面模拟出一个空间辐射环境,开展电子元器件抗辐射性能的检测和评估。在之后研制的风云一号C星中,从元器件选择、单机软硬件加固设计和系统地面验证等各方面,均加强了抗辐射加固设计内容,最终发射的C星在轨表现优异,获得了成功。

    近30年来,我们与航天五院、八院、九院等国内60多家单位合作开展40余次实验,完成了国内400多家单位次、几万颗芯片的测试评估,为我国嫦娥、北斗、天宫空间站等大规模国产化集成芯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确保中国卫星长寿命和高可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就在我们头顶的上空,有一颗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字叫“悟空”。作为“悟空”卫星四个探测器之一的塑闪阵列探测器的项目负责人和主任设计师,我带领团队和“悟空”相伴了1500多个日夜,在探测器大动态范围、塑闪晶体温度变形设计、多路前端电子学,以及大规模集成芯片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在物理性能和工程可靠性上,我们用百分之百的满分交卷。当看到评价我们“超过国际同类探测器”时,我们知道我们距离科技强国的梦想又更近了一大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