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法院,成立于2014年11月6日,目前有30位女法官,占该院法官总人数的47%。
2021年4月26日,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前夕,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三位女法官,她们在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成长成才经历,展示了女法官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巾帼担当。
张晓津
知识产权法官如同走在钢丝上
的舞者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张晓津1992年大学毕业进入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8月,走上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专业道路。至今,她已在知识产权审判领域工作29年,是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张晓津承办了全国首例保时捷建筑作品案、音集协垄断案、稻香村商标案等一批疑难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新类型案件,并参与审理了全国首例乌苏里船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案等。
“我国知识产权审判从专业化审判到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实现了大的飞跃,背后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张晓津告诉记者,如今知识产权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知识产权,进而鼓励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张晓津记得,1993年法官人均每月审结一个知识产权案件,如今人均年结案三四百件,基层法院有的法官更是超过1000件。知识产权领域案件量增长迅速,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创新需要司法的保障和支撑,也反映出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意识在不断增强。
张晓津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有的研究生会为自己的考研经被其他网站转载而高兴,并未注意到网站未经许可的侵权问题。而现在,大家会意识到,网站未经许可就传播构成侵权,传播作品需要征得作者的许可,应向作者支付报酬。知识产权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创作者权利的武器,权利得到保护,会激励更多的人创新。
“知识产权审判不是一成不变的。”张晓津说,知识产权案件难度大,疑难复杂案件多,与国际规则关联度高。新技术也意味着新挑战,网络技术的每一个进步在知识产权领域都会得到映射。比如,网络视频聚合平台在给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有无超越法律的边界,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知识产权领域的不少问题尤其在新技术业态下需要反复研究斟酌,法官如同走在钢丝上的舞者,这也是知识产权审判的魅力所在。”张晓津说。
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挑战不断出现,知识产权法官需要通过审判予以回应。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新类型案件,张晓津就会研究全国有没有类似的案例,这个领域的业界人士是怎么考虑的。她喜欢案件带来的新鲜和挑战,肯钻研,肯下功夫,“很多时候完全是自己过不了自己的坎儿”。为了让判决书尽可能完美,她有时出差也会带着电脑,待在酒店房间写判决,在飞机上写判决。
“高水平的裁判代表了法院的形象,其实更代表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张晓津深感法官要走专业化道路,要坚持。“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肯定、挑战自我、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周丽婷
法官既要多办案,也要办好案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二庭法官周丽婷2005年毕业进入法院工作,2008年担任法官,一直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在知识产权领域最前沿案件的历练下,周丽婷成长为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多年来,无论大案难案还是普通案件,周丽婷都认真办理、毫不懈怠。全国首例魔术作品案中,在没有先例、法律规定相对上位的情况下,明确了魔术作品究竟保护什么;“网贷评级第一案”中,在考虑网贷评级是新兴事物应适当给予试错空间的情况下,积极促成双方握手,避免给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技术类案件的审理困难就在于对技术方案的理解。”周丽婷说。诉讼法学专业出身的周丽婷有自己的应对之策,“心理上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技术类案件虽然技术方案各不相同,事实上有相同的底层规则,法官要做的就是用好所掌握的法律规则,剥掉技术的外衣,分析底层逻辑是否符合法律规则。同时,充分运用各种技术事实查明手段,比如与技术调查官充分沟通,在庭审过程中引导技术调查官提出自己所有的疑问。再如,调动当事人聘请的专业律师和专业代理人的积极性,使其在陈述事实、发表意见时能始终围绕焦点问题展开。
在周丽婷看来,不同于传统民商事法律制度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演化而来,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更多是法律创设出来的。知识产权客体有无形性、期限性、地域性等特点,有的权利客体其边界有弹性,种种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的很多规则很复杂,而且有些规则是反常识的。比如,临摹得越像在著作权法上反而越不构成新的作品,如果是由照片临摹成油画,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可能构成演绎作品,得到相应的保护。
“知识产权法官需要把握利益平衡,使裁判体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这实实在在落在每一个裁判的案件中。”周丽婷说,知识产权案件有时会涉及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很强的公法特征。比如,当一些专利涉及国计民生,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非常情况时,可能会发出强制许可,就是不管专利权人是否同意,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可以发强制许可,由使用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费。知识产权法官审理案件时,有时候需要跳出个案,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考虑问题。
遇到不同的当事人,处理一个个让人头大的问题,在周丽婷看来都是自己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要少抱怨、沉住气、多干事”。回顾个人成长历程,周丽婷深感,一个人要想在工作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认可,认真工作是最便捷有效的路径。法官既要多办案,也要办好案。
张晓霞
善于反思和自我学习,
活成自己满意的样子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张晓霞今年53岁,在商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审判三大领域,都主审过知名案件,是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秘诀在哪儿?张晓霞告诉记者:“我非常热爱审判工作,做法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人是追求真善美的,法院的文化就是追求正义、崇尚公正。两者是契合的。”
在被称为“微博第一案”的“周鸿祎侵犯名誉权案”中,张晓霞在判决书中写道:“微博为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特别是涉及批评的内容,还往往起到了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每个网民都应该维护它,避免借助微博发表言论攻击对方,避免微博成为相互谩骂的空间。”张晓霞的阐述被媒体评价为首次对微博平台性质和个人言论自由边界进行定性。该案被最高法院评为网络人格权纠纷典型案例。
知识产权案件经常会涉及技术类问题。相关法律规定了技术调查官制度,协助法官解决审判中的技术问题。在张晓霞看来,和技术调查官的配合不能停留在技术思维层面,法官要有强大的法律思维,能够引领庭审,让技术的事实审理归入到法律的思维框架下。
“你能说得再清楚一些吗?”这是张晓霞在法庭上经常对当事人说的话。她更愿意把自己的心证公开,提高庭审效率。她非常注重归纳当事人的诉求,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挠到最痒痒的地方”。这并非易事,需要深厚的法律理论功底,与当事人的共情能力。张晓霞曾有7年民事审判经历,在她看来,知识产权案件审理需要真正解决当事人的诉求,如民事案件审理需要医者仁心一般,“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是为了真正解决当事人的纠纷”。
张晓霞所理解的庭审实质化是“当事人的陈述在庭上,法官的心证判断形成在庭上”“开完庭,胜还是败,双方当事人应该基本是清楚的”。
这份自信和高效审判,来自张晓霞的“善于反思和自我学习”。她曾在赴日留学和提职中层领导之间选择了前者,之后在国内继续攻读了民法学博士学位。很多人提倡工作和生活分开,张晓霞的感受却是,“我的生活离不开工作,工作离不开学习,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完全融合到一块。我对我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你对生活的体验深刻了,案子才能办得更入心入理。”
张晓霞身上有股钻研劲儿,“没有糊弄过任何一个案子,用心写判决”“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她喜爱知识产权审判,其实本质上是喜欢审判工作,“如果注重裁判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法官应该什么案子都可以办”。
“好为人师”的张晓霞喜欢带年轻人,愿意培养年轻人对法律的信仰和坚守,“激发他们的内心驱动力”。每当获知徒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她都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