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需多措并举


    ■ 陈若葵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同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之将至,银发浪潮来速迅猛。如何让老年人乐享晚年,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而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也预测,到2025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近5亿人,人口迅速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现实,需要借助制度优势和人文氛围,营造友好的老年社会环境,人人知老、尊老、爱老、护老,创造一个老龄友好型社会,使人人都能乐享高质量有尊严的晚年。

    在目前及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居家养老仍是我国的主流养老模式。基于此,营造宜居的日常生活环境、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项目等,将理解、尊重、关爱、体贴老年人的理念体现在社会生活的细节里,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

    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能让居家老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普遍达到老年友好型社区标准。依据这一要求,北京市已启动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明确城镇和农村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及申报标准;同时,苏州市22个社区也被列入“全市首批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名单”。据了解,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家门口的贴心养老服务正逐渐完善。

    老年友好型社区如何实现,能为老年人创造哪些便利和实惠,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探索。比如,建立社区防火救援网络,完善老年人住宅防火和紧急救援救助功能,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建设适老出行环境,为老楼加装电梯、对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单元门、坡道、扶手等进行无障碍改造,清除路面障碍物,提倡人车分流;绿化和美化社区,增设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另外,广泛开展以老年人识骗、防骗为主要内容的宣教活动……这些,都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为居家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健康服务,完善社区健康管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方便老年人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或做日常健康监测,能有效避免小病变大病;借助互联网,远程监测老年人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后及时施救,能为心脑血管病人等争取时间;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药、送医上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问题;由社区主导,建立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失能老年人家中,发展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料者的“喘息服务”;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重残老人等……这些都能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也能为其子女解忧,减轻其家庭负担,使之安心工作。

    社会文化环境友好,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一个支点,体现在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尊重、助人自助、共同发展上。疫情期间,一个健康码,让不少银发族感到寸步难行。这只是一个缩影,老年人的不便,不仅体现在数字鸿沟上。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发展,在国家层面,需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相关公共设施;在社会层面,高校、社会组织等可以开办老年大学,并以“某某老年大学某某校区”的形式,遍布于不同的社区,方便老年人就学、促进代际交流;在社区层面,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帮助老年人学习现代社会生活技能。

    帮助、服务他人,能使老年人获得幸福感。营造友好的老年社会文化环境,还包括对老年人价值的重视,比如,完善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渠道和平台,组织有能力、有时间和意愿的老年人就近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参与后代照护、传授才艺和技能、老年人互助、服务邻里等力所能及的活动,以老有所为换来老有所乐,既能为社会、社区、家庭发挥余热,也能受人尊敬,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如此,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包袱。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多措并举,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在城镇规划中布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从生活、健康、安全、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入手,为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和施展才华、发挥余热的舞台。全社会自上而下在软硬件上共同发力,老年友好型社会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我们每个人最终能体面地老去,也将成为现实。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