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 钟福明 严缪龙飞
一堂堂精品课输出,一个个科研成果问世,大学校园,她深受学生崇拜,强军路上,她绽放巾帼风采。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任向红。
采访任向红很不容易,她的同事说,任教授不在办公室,就在实验室。果然,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某军队专业重点实验室,见到了正在指导研究生学员进行实验的任向红。
忙碌是任向红的常态,而“忙碌”也成就了她。从一名学员成长为博士生导师,聚焦污染监测、治理、安全防护及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先后研制的多种装备列装部队,解决了长期困扰部队的推进剂污染处理的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16项。
“对战斗力生成负责,对参训将士生命负责,对阵地的‘青山绿水’负责。”这是任向红一直的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长剑问天,靠能源助推。推进剂就是火箭发动机的能源,而被誉为导弹“血液”的液体推进剂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需要处理后才能排放。任向红科研的靶心就聚焦部队这一难题,始终致力于守护官兵身体健康和阵地“青山绿水”。
1988年,任向红考入原第二炮工程学院(现火箭军工程大学),学的是推进剂工程专业。当开始上专业课后,同学们与有毒有害的推进剂打交道,一开始多少有点儿畏惧,但她始终认为:与其惧怕它,不如了解它、驾驭它。而就在这条路上,她一干就是30多年。
“她特别勤奋,也特别能吃苦。”任向红的爱人这样评价她。作为一名女同志,任向红一直从事这种“有毒、有害、易爆、易燃”的推进剂方面的研究,着实不易。
有一次,某一装备在研制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经过一遍遍调试,就是找不到原因。她横下一条心:就是几个月不休息,也要找到解决办法。整整两个月,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多方调研,重新调整思路,经过分析计算和反复试验,完善设计方案,终于有效解决问题。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任向红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新年伊始,任向红手头多个研究项目陆续展开,有的在预研,有的在研制、有的在状态鉴定、有的进行扩试,还有的正争取立项……
为此,任向红总是感到时间不够用。但只要部队有需求,她都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赶赴任务现场,进行技术保障和服务,利用出差时机,调研前沿技术、基层部队需求,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一名女同志,何必那么拼?”面对一些人的不解,任向红的想法很朴实,就是想为部队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研制一些能够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装备。
不了解部队需求,就下部队调研,向官兵问计;没有实训现场数据,就深入靶场和一线部队调研取样;没有实验场所,就改造废旧仓库作实验室;没有实验装置,就亲自动手设计模型、搭建装置……
“有些事又没人逼着我们做,不如搞点其他课题,发点文章,评职称晋级都用得上。”一次,一名年轻科研人员善意建议,任向红却说:“现在环境好了,条件也比过去好多了,我们更应该好好做点事情,特别是我们的研究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一定要深研下去,如果只停留在纸上,就太可惜了。”
“研究不能停留在纸上。”抱着这样的想法,任向红不畏艰辛,永远冲在一线。为了测得第一手试验数据,无论严寒酷暑,她亲自到现场,确保过程数据的可靠性;为了获取部队实训样品,深夜驱车几百公里到专列停靠站接样;为了获取施工爆破现场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数据,爆破一结束,她就手持仪器进入现场测量……
不懈奋斗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环境保护先进个人,获中国科协“求是奖”,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任向红看来,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希望广大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牢记总书记嘱托,担当新征程使命。”任向红表示,在新的征程上,自己将坚守本职工作,始终致力于让自己的科研成果为部队官兵提供安全保障,真正为战斗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