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 周慧玲
阳春三月,一辆“抗大”号大篷车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陈列馆驶出。这辆特殊的车,正在开启一趟特殊的旅程。
车上“载着”抗大陈列馆的讲解员、党校老师,她们走进校园、村庄、社区、党政机关、企业等,开展百场党史宣讲,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我们成立了火焰宣讲小分队,馆里将有6名讲解员投入到百场宣讲中,以生动、多元的形式和群众互动,一起追溯红色记忆、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一起学党史、颂党恩,铭心笃行,在不同的岗位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已经参加宣讲的陈列馆讲解员吕秀芸说:“参加百场宣讲,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锤炼和升华。当年抗大师生把革命理想与现实奋斗紧密联系起来,时刻准备‘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如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抗大精神传承人,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薪火。”
新的精神地标在太行山耸立
浆水,位于太行山区。
1939年7月10日, 抗大从延安出发,挺进华北敌后办学,1940年11月,迁驻至河北邢台浆水镇,在此正规化办学两年零三个月。
抗日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抗大。因此,抗大成为闻名于世的“革命熔炉”。据史料查证,抗大培养了众多巾帼英雄:陈慕华,八路军第一位女参谋,新中国成立后任副总理,中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丁雪松,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张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又是第一代女部长,等等。
1995年,抗大陈列馆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奠基,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魏巍太行又树立起一处新的精神地标。
如今,这里有一支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的“红色娘子军”宣讲队伍。
“80后”杨树,2016年到这里接任馆长。“最初我对这个岗位没什么认识,甚至觉得在山里还有些孤寂。”然而,随着对抗大历史的了解,随着一次次接触抗大学员和他们的后代,不知不觉间,杨树变了,从一个“文艺女青年”变成了一个“革命女青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抗大历史,学习抗大精神,近年来,杨树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每逢节点必发声,做到红色文化传播不断档,爱国主义教育不断线。2016年开始创办了三个文化品牌:一是将每年6月1日定为抗大建校纪念日;二是火焰音乐节,寓意让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每年9月举办,网络点击量达6000万;三是抗大“小长征”。面向全国招募,途径3省5市2500里,做到红色谱系的赓续,至今已举办4期,参与人数达5万人。这些人中有抗大后代、研究学者、红色文化爱好者,也有大中小学生。
杨树介绍,抗大陈列馆年接待量近百万人,没有节假日和公休日,但馆里这十几个“红色娘子军”,可以放下年幼的孩子,放下生病需要照顾的老人,坚持值好每一天班,做好每一场讲解。
大学刚毕业就分配到馆里的袁晓红曾做过《一个人》的演说。她说:“陈列馆因为人少,刚开始哪个科室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办公室、一个人的宣教科、一个人的编辑部、一个人的基建科,但我们有个共同的职责,那就是抗大精神传承人。”
李青说:“陈列馆也是个熔炉,即使有一天我们中的人离开这里,都是一簇传播抗大精神的火苗。”
杨树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格局和思维,才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能有前途。”
抢救记忆,抢救历史
陈列馆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图表等再现了抗大在陕北的创建与前期发展,在敌后太行的峥嵘岁月。不少曾经的抗大学员和学员后代来到这里“寻根”。看到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如今已成为耄耋老人,杨树产生了让老人们口述历史,抢救历史记忆的想法。
从2016年开始,抗大陈列馆组成精干的采访小分队,辗转北京、上海、江苏、湖北、辽宁、黑龙江等29个省份,行程数万公里,采访在世的抗大老学员及其子女亲人,采访本地的老党员、老房东,拍摄并整理了120多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和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
“95后”讲解员张丽超是土生土长的浆水姑娘,但过去她对这段历史是陌生的。
2019年4月16日,张丽超到北京拜访抗大老学员、原核工业部离休老干部、《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公演时合唱团成员李一非。
“98岁的老人回忆了她在抗大文工团的工作、生活,回忆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情深处瘦小的老人肃然站立,唱起了《黄河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革命歌曲。我们告辞时,老人家依依不舍,还敬军礼目送。这个场景我一辈子不会忘。”张丽超说。
原汁原味的革命赞歌,动人的个人经历,让张丽超感觉,“历史不再是悬空的、遥远的,因为有了附着,真实、鲜活起来。”
就在张丽超寻访回来之后一个半月,2019年6月1日抗大建校纪念日,李一非老人逝世。闻听这个消息,张丽超哭了,“如果我没见过她,我心里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但就是那一面之缘,老人像亲人一样住进了我的心里。”
“90后”蒋丽娇也寻访过抗大老学员。“每一次采访的过程,就是触摸历史的过程。”一次次寻访,让这些年轻的宣讲员,从老学员的故事中读到了信念、信仰,读到了家国情怀,读到了人生意义,蒋丽娇说,“渐渐地我们也在变化,浮躁的心开始沉静下来,对自己的这份工作产生了神圣感、自豪感。”
杨树介绍,抗大口述历史小组组建后,采访过朱德总司令儿媳妇赵力平、金一南教授母亲郑织文、张学思夫人谢雪萍等女学员,每次问到她们为什么要抛弃优越的生活到抗大去,老人家都充满激情地说“不做亡国奴啊!”
“她们远离父母的呵护、亲人的陪伴,经受艰苦卓绝的战斗洗礼,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中华民族伟大的解放事业。她们激情燃烧的革命情怀,感染着同样青春的我们。”杨树说,“拜访过的每一位老前辈都叮嘱我们‘要发扬抗大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抗大历史’。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建好抗大陈列馆,让更多的人到这里聆听历史,才能告慰老前辈!”
红色文化,共建共享
除了前南峪村,浆水镇下辖的不少村庄都有抗大旧址。2020年邢台市信都区实施抗大红色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打造“抗大”红色旅游文化路。
2020年4月开始,杨树带领陈列馆工作人员,对前南峪等9个抗大旧址村进行史料搜集、历史复原。杨树说:“这些抗大旧址如果得不到及时挖掘、保护,将来很可能湮没在历史烟尘中。”
“90”后吕秀芸,负责当时抗大女生队驻扎的冯家沟村的历史复原。经过几个月的查询、访问,她整理出女生队的历史沿革和队员的事迹。其中曾在此学习、生活过的女将军李贞的事迹令她感触最深,“她从一个童养媳成长为开国第一位女将军,一生艰难而传奇。去世时,遗物除了记录赫赫战功的4枚勋章外,其他的几乎没有,仅有的存款1万多元,她还一分为二,一部分交党费,一部分捐送给了北京市少年宫。将军的品德情操令我敬仰!”
一年的时间,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理科生,深深地迷恋上了历史,“我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抗大的点点滴滴。”每找到一处,哪怕一小段文字,吕秀芸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
“在搜寻故事中常常很受感动,如果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感觉对不起这些革命老前辈。未来我还要下功夫,通透地了解历史,做专家型的讲解员。”吕秀芸对记者说。
如今, 9个旧址村在纪念馆讲解员的指导下,修缮保护、布展,形成了3条党性教育线路,参观游览人数日益增多,老乡们也成了抗大精神的义务宣传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抗大在这里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大家热爱家乡,为乡村振兴助力提气。”杨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