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
□ 金霞烨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花溪路的曹杨新村街道,有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是上海工人之家的摇篮。
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历史记载,1951年9月,曹杨一村开始动工,次年4月全部竣工,5月验收完毕,6月迎来首批住户。整个新村共有砖木结构、立帖式二层楼房48幢,167个单元,可分配给1002户人家居住。1952年陆续入住曹杨一村的1002名住户,曾居住过200多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70年来,曹杨新村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且始终秉承“惜时守信、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再铸辉煌”的曹杨精神,走在社区工作的前列。此外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首脑、政要和旅游团队。
家住美曹杨是一种骄傲
1951年,本着“为工人阶级解决住房难”的指导原则,上海市开始规划“工人新村”建设,新村规划时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第一, “在步行范围内解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也就是现在推崇的“15分钟服务圈”,一要齐全,二要便捷。第二,新村在规划时就最大程度保留了基地范围内原有的绿化和水系。
曹杨新村是全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外观的设计则借鉴苏联农庄和上海新式里弄,红瓦白墙搭配花岗石路,实用美观,是当时最时髦洋气的建筑。路旁是法国梧桐,新村环浜上还有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小桥,环境之优美,令人向往。为日后全国各地人民新村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1951年5月21日,曹杨一村正式破土动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同志亲自选址、亲自命名。次年,大批上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鲜花、掌声、鼓声和欢呼声中在此安家落户。
当时,上海市民普遍还在拎马桶、烧煤炉,曹杨一村的工人们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和煤气灶。不仅如此,商超菜场、医院学校、电影院大浴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做到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解决日常生活各种需求。
“红瓦白墙小楼房,我家住在美曹杨”。能够住进曹杨新村在当时意味着家中有位工人“明星”,是光荣至极,“睡觉都会笑醒”的事情。
打造家门口的“四史”学堂
近70年历史的曹杨一村是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围绕曹杨一村的环浜依旧莲开鱼跃,街边的梧桐依旧枝繁叶茂,曹杨新村的历史也一直传承着。
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学习教育正在全市上下有序开展,曹杨新村的街道工作者也牢牢抓住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劳模新村的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建设曹杨新村村史馆红色基地,打造家门口的“四史”学堂,在村史馆讲党课、学党史,也叙述自己特色的“曹杨故事”,让大家走出家门在曹杨社区就能接受“四史”教育,且让红色文化劳模精神得以不断传承。
“工人精神”“劳模风范”代代传承
曹杨一村的诞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与建筑都倾注了那个时代的最先进的理念。岁月境迁,曹杨新村的建筑“年龄”虽然在不断增长,但70年来,曹杨新村始终秉承“惜时守信、敢为人先、无私奉献、再铸辉煌”的曹杨精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街道之星”等殊荣,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上海市“十面红旗”之一。
面对社会变迁和与时俱进的住房需求,曹杨新村也在不断探索着“优秀历史建筑”民生改造的创新之路。力求在保留历史建筑外观风貌、人文底蕴的同时,改善城市空间的布局,提升居民们的生活满意度。解决好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让上海不仅有以弄堂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还有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
曹杨新村,是上海工人之家的摇篮,也是全国街道工作的典范。70年前,工人新村的建立,为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工人们遮风挡雨,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人从此翻身做主人的历史见证。70年后,工人新村的改建,将老工人的荣光与骄傲在新时代妥帖珍存,也开启了书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全新蓝图。70年间这个工人新村里特有的“工人精神”“劳模风范”仍在代代传承。在这里不仅有着辉煌的过去,在现在仍是全国街道建设的光荣和骄傲。